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在大山深处安放情怀

    ——两任“北工大村儿书记”和张泉村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董 城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0日 09版)

        【爱国情 奋斗者】    

        这是北京市密云区一个名叫张泉的小山村和两任来自高校的驻村第一书记间的故事。北京人说话爱加儿化音,老乡把村书记叫作“村儿书记”。

        去年4月,《光明日报》曾以《季景书:让张泉百姓有奔头》为题,报道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季景书,挂职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第一书记,帮助经济薄弱村寻找致富门路奔小康的故事。

        季景书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老季书记作为北京市百姓宣讲员在全市进行了巡回宣讲,还登上了名牌电视栏目“我是演说家”的舞台,收获了无数粉丝。

        报道刊发一年以后,老季书记超期结束了在张泉村的挂职生涯,带着全村乡亲的依依不舍回到了高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这次,北京工业大学派出了一位小沈书记。

        小沈书记名叫沈自友,是北京市选调、北京工业大学选派的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这次,组织上很有心地把小沈书记派到了老季书记工作过的张泉村。

        两年多前,当老季书记来到张泉的时候,最怕乡亲说自己是“镀金书记”。如今,当小沈书记来到张泉村时,“北工大村儿书记”的品牌已然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没有哪个老乡再觉得他是来“镀金的”。

        然而,小沈书记也有自己的新的担心,怕乡亲处处拿自己和老季书记比,怕自己砸了“北工大村儿书记”的金字招牌。

        怎么能淡化前后任之间的比较呢?

        沈自友坦言,最简单的办法是另起炉灶。干得不一样,老百姓不就没得比了吗?但是静下心来思考,“铁打营盘流水兵”是驻村第一书记这个机制使然,自己决不能“翻饼”折腾老百姓,而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

        小沈书记认真研究了老季书记一系列的工作经验,努力提取“最大公约数”,摸索出了当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式工作法”。

        第一式,去除官称。当年,季景书怕人家叫季教授、季院长。如今,沈自友既怕乡亲叫自己沈博士、沈处长,也不想在称呼上突出“第一书记”的身份。

        “刚开始,乡亲们叫我什么的都有,但都是‘官称’。我就一遍遍地纠正,让大伙叫‘小沈’就行。慢慢地,我真从沈书记变成了‘小沈’,有老乡也叫我‘老沈’。这听着就顺耳了,说明不拿咱当外人了。”沈自友如是说。

        第二式,私车共用。张泉村是北京城最北端的山村之一,从老季到小沈,两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办事方便,都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到了村里。这意味着,只要第一书记在,群众立刻就能用上车,张泉村的交通生态也由此彻底改变。在张泉村,第一书记的私家车有时是应急车,有时是工具车,有时又是通勤车,也就是在一趟又一趟的往返中,第一书记和群众的心迅速实现了“零距离”。

        第三式,笔耕不辍。大学老师爱写东西,往往鸿篇巨制为多。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聚焦一个小村,“北工大村儿书记”开了先河。9个月的时间,小沈书记已经撰写了10万字的驻村日记,在一篇篇充满了思考和细节的日记中,“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落实落地。

        “3月26日,在张泉与村支书赵克信书记见面后,大家一起前往登山步道。陡峭的山路让我腿脚发软。”

        “5月17日,今天聆听中国农大朱启臻教授讲‘乡村振兴’。农村为什么穷?因为人多地少,所以人要离开农村?我看,近地是宝,应该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土地。”

        “7月30日,赵大爷一早就打电话问去不去赶大集,必须去啊。我们6点就出发了。赵大爷到镇上办两件事,一是开降压药,二是到占宝超市买牛奶。”

        “11月8日,大山的秋就像自己内心的火,虽然寒意逼人,但想着明年的工作计划还是有点小小的兴奋……”

        第四式,借力网络。张泉村处于首都的生态涵养区,有着天然的生态环境。有了人气就能聚集财气,小沈书记想到了新媒体,通过自学创建了“最美张泉”公众号。“张泉冬雪飘,银装裹山坳。云雾若仙境,泉山醉多娇。”这位驻村第一书记试图用一篇篇原创美文,勾起人们对小山村的心驰神往。

        从打造“张泉达康+门垛鲜”电商平台,到运营“最美张泉”公众号甘当“大山记者”,两任“北工大村儿书记”都在用自己的实践跨过“互联网这一关”。

        第五式,关键一招。对于张泉的发展困境,两任“北工大村儿书记”的认识比较一致——老龄化、空心化,缺乏劳动力,农产品价值低是主要矛盾所在。由此发端,盘活现有资源,打通一条持续有效的供需通道就成了“精准脱低”的关键一招。当年,老季书记帮村民卖山楂,如今小沈书记又盯上了张泉的苹果。在“娘家”北工大耿丹学院的支持下,张泉苹果采、购、运、销问题顺利解决,果农期盼多年的“种多少要多少”的梦想得以实现。

        最终式,党建引领。“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攻读博士时又师从‘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先生,老师毕生对‘三农’问题一往情深,对我影响至深。今天,终于在张泉有了回归理想的舞台。”沈自友始终觉得,大山深处是一个安放情怀的所在,和乡亲们在一起最能够找到共产党员的“初心”。

        这感受,也恰恰是老季书记两年多来的最大收获。在工作最难开展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只有抓好党建,才能真正抓住人的关键、事的关键、矛盾的关键,从而形成最大的合力,将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攻”(主动作为)和“守”(保稳定、保底线、凝聚人心)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另一方面,两任“北工大村儿书记”的故事也深深印证了,抓党组织,书记是确保党建实效的前提和必然,选好一位饱含“初心”和情怀的第一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党建工作才能真正和“为老百姓办实事”紧紧契合在一起。

        (本报记者 董 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