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村子脱贫了,他却倒下了

    ——追记囊谦县白扎乡巴麦村主任洛周

    作者:本报记者 尚 杰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李岱基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9日 04版)

        【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囊谦县白扎乡巴麦村的村主任洛周倒下了。这位63岁的藏族老人,生前最后一刻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即便是在意识模糊的时刻,他还叮嘱随行的村干部“赶紧回去工作”。

        没有人想到,一个再普通不过村主任的离去,在当地引发了如此大的震动。十里八乡的农牧民们主动赶来,刻玛尼石,来怀念这位好人;乡镇干部、县里扶贫工作人员,主动在朋友圈转发他的事迹,来致敬这位好党员。

    傍晚,他倒在了走乡串户的路上

        那是11月17日。

        “那天下午,我正在挤牛奶,对讲机里喊着洛周的名字,让他去村委会开会。”洛周的妻子仁青拉毛说,“我劝他不要去,但他下床穿上衣服就走了。”

        就在一周前,洛周因为严重高血压住进了县医院,当得知县里脱贫攻坚要迎来检查验收时,他在医院一天也待不下去,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拿着药回到家中。

        洛周逼着万般不情愿的儿子骑上摩托车,送他去了村委会。他跟村干部简单开了一个会,进行了分工,随后带上塔巴、桑巴彭措两位村干部,朝着预定的贫困户家出发。

        巴麦村地处深山之中,村民居住十分分散,工作开展难度既费时又费力。到第三户村民家已是下午4点多,两名年轻的村干部考虑到洛周的身体状况,劝他歇一下,由他们两人完成剩余的走访任务时,被拒绝了:“这是老毛病了,坚持一下应该没问题”。

        傍晚时分,就在洛周结束第四户贫困户的走访,准备离开时,突然晕倒在地上。村医简单检查后,连忙送到了县医院。县医院诊断发现,病人脑部大量出血。18日凌晨1点,在连夜向西宁转诊的路途中,洛周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

    十年辛劳付出,他是村民心中的好人

        “筛子筛了一百遍,最上面的都是好人的心”。在巴麦村采访时,谈起洛周,村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藏族谚语,在他们心中,洛周就是筛子最上面的好人。

        64岁的洛尼老汉,从小与洛周一起长大。“2010年,村里推选他当村主任时,几乎全票通过,大家都是看中他为人老实、做事认真,没有私心、不占便宜”,“这10年来,他始终在付出,成为全村的‘主心骨’”。

        洛尼回忆说,早些年,因为争夺草山林地使用权,巴麦村经常与相邻的类乌齐县甲桑卡乡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过持械群殴的事件。2011年虫草采挖季,双方又发生争执,村民们准备靠武力解决问题。“我和洛周听说这件事已经是晚上了,我们连夜骑马赶到边界牧场,挨家挨户做思想教育工作,避免了一场冲突。可以说,我们现在双方能够和平共处,与他的付出分不开。”

        一直以来,因为生在森林中、长在森林中,在巴麦村的村民看来,林木是“天生天养”的资源。前些年,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村民开始伐树。在“两山理论”的感召下,洛周首先响应,他不顾族人的反对,在自己家里和亲戚当中制订了一条“任何人都不能砍树挖山,如有违反惩罚重于其他人”的规矩,并带领儿子和护林员一起上山夜巡,制止偷伐偷贩行为。在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那些“以木为生”的群众转变了观念。时至今日,巴麦村只有种树的人,没有砍树的人。

        村里80岁的孤寡老人斯塔,跟外甥女的儿子相依为命。上学的年龄到了,老人依然没有送孩子入学的想法。洛周一次次上门劝说,都被老人赶了出来。洛周转变了策略,组织村民帮助老人建房,积极帮助老人申请困难救助,最终,被感动的老人亲自把孩子送进了校园,洛周向老人做了保证“孩子我会管好,我也会照顾好你”。

        就是在这一件件一桩桩事情中,洛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五年奋战脱贫,他带领村庄变了样

        顺着油亮的水泥路行走在尕尔寺大峡谷内,一个崭新的巴麦村映入眼帘。

        一座座由北京援建的木制小楼闪现在群山密林间,乡与村、村与社、社与社之间都通了柏油路,沿路的几家还开起了餐馆、小卖部,吃上了“旅游饭”。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以往“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等“老大难”问题全都不复存在。

        要知道,就在5年前,因为地处原始林区深处,草山少、无农田,巴麦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生活水平远低于其他村社,贫困让这里的群众抬不起头。

        巴麦村支部书记久安说,也是这种贫穷和落后,让洛周下决心干出一番事业。自从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比以往更忙碌了,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为了工作一天也吃不上一顿热饭。因为经常翻山越岭走帐串户,每日奔波在脱贫的路上,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欧者加金培金宝”(脱贫常客)。

        “他踏实肯干,一直在默默奉献”,白扎乡党委书记才旺尼玛说,洛周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抓住机遇,一定要摆脱贫困,一定要过上好日子”。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为脱贫攻坚不惜献出宝贵生命。

        “他当上村主任那年,就对我说,以后会很忙,顾不上家了”,洛周的儿子更尕说,父亲不会骑摩托车,他就是免费的司机;自己外出时,父亲就得自己骑马。有一次父亲骑马去乡里开会,半路上打雷惊了马,把他掀下了马背,膝盖都摔破了,他还是一瘸一拐地去开会了。

        村子脱贫了,村主任走了。在这片红褐色的高原之上,在松涛声阵阵的高山深壑之中,洛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宝贵生命书写了基层党员的无私奉献之歌,他那唯愿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的决心激励着囊谦人继续为美好生活而努力。

        (本报记者 尚 杰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李岱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