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10点51分,从成都东站发出的C6041次成贵高铁首发车,经过3小时53分钟的旅行,抵达贵阳北站。至此,成贵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成都到贵阳最快的高铁仅需2小时58分,两城形成“3小时生活圈”。
乘坐首发列车的多是往返川黔的常客。平稳舒适、安全快捷是他们的共同感受。抚今追昔,回忆起此前川黔交通之难,他们感慨万千。当天,一位旅客在网上发帖,引起了广泛共鸣:“今天成贵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舒适安全、整洁高速,忍不住要再说一次:感谢中国,感谢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最陡处一公里爬升10层楼高
6时58分,C6041次动车从成都东站准时发出。十多分钟后,高铁便在成都新津县第一次跨过岷江。随后,还有460多座大桥、180多条隧道,在高山峡谷间等待着这辆首发列车。
“因为海拔跨度大,全线桥梁多,这条高铁被称为‘云上高铁’。”高铁设计方中铁二院相关负责人说。
这条“云上高铁”,海拔跨度从四川盆地的200多米到云贵高原的2000多米,沿线地形地貌剧烈变化,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具有“矿藏多、采空区多、天然气多,地质构造发育、岩溶发育、重力不良地质发育、盐岩发育”等“三多、四发育”的特点,高铁建造难度极大。
为克服这些难题,“以桥代路”“以隧代路”成为成贵高铁的主要建造方式,全线桥隧比达到81.5%。较大的海拔落差,使得线路大起大落,经常是大坡往下走到沟底,又开始往上爬坡,以适应沿线复杂的地形。
在盆地地区,桥梁高度平均约20~30米,到了云贵高原,桥梁平均高度就猛涨到了70~80米。路线上还有建在溶洞里、被业内誉为“高铁第一洞”的玉京山隧道,溶洞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40层楼那么高,一条宽13米、深4米多的暗河蜿蜒其间。
“我们采用在洞顶位置架桥梁的方式,穿越了玉京山隧道。”中铁二院相关负责人说,要成功穿越,就必须尽量把线路拔高,在线路最低点的地方将坡度加大,最大坡度达到千分之三十,每公里爬升的高度有10层楼高。
“车上可以立硬币,车外已过万重山。”成贵高铁成功克服大量难题,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全线绕避87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成贵高铁是我国第一条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颁布的《铁路工程绿色通道建设指南》设计的铁路,是中国首条绿色山区铁路,在绿色生态保障、自然环境保护和防控水土流失等方面均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我们坚持环保、安全、创新的原则,力求打造中国第一条绿色山区客运专线。”中铁二院相关负责人说,成贵铁路修建期间,全线绕避87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在岷江下游水域,有90公里河道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桥梁如果桥墩太多,将对它们产生干扰。位于宜宾的菜坝岷江双线特大桥,就为保护这些珍稀鱼类而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
大桥横跨岷江,全长1000多米。为减少水中桥墩,降低对保护区的影响,经过3年多的论证,该桥创造性地采用了最大孔跨224米的钢桁连续梁,成为国内最大跨度钢桁连续梁桥、国内首座采用下弦曲线的变桁高主桁结构型式的钢桥。
据悉,成贵高铁在节能减排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采取了声屏障、隔声窗、功能置换等减振降噪措施,在牵引供电系统中采用节能型自耦变压器,站房采用用钢量经济的大跨度网架结构,选用保温隔热材料减少能耗,实现了铁路全生命周期的环保管理。
因为采取了先进的节能措施,仅乐山至宜宾段,每年就可节电71万度,相当于节省标准煤约28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7.5吨,减少碳排放194吨,减少粉尘排放19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吨。
西南地区发展如虎添翼
在毕节站,毕节市民王雷登上了首发列车前往贵阳。他说,自己以前外出不方便,从毕节到贵阳乘汽车需近3个小时,如今高铁只需1个小时。
成贵高铁的开通结束了乌蒙山腹地没有高铁的历史,直接惠及沿线3600万群众,而其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让西南地区进一步走向了开放前沿。
“成贵铁路作为我省第一条南向快速客运铁路通道,其建成通车将形成我省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高速大通道。”四川省发改委官方微信“四川发展改革”指出,成贵高铁对提升四川南向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和贵阳,西南两大客运中心的高铁互联互通,完善了我国西部高速铁路网结构,形成川渝黔地区通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中铁二院相关负责人说。在成都枢纽,线路与西成高铁、成渝高铁连接;在贵阳枢纽,线路与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连接。从此,西南出海的通道,更加畅通了。
成贵高铁的开通使贵州稳居西南地区高铁运营里程第一位,沪昆、贵广、成贵、渝贵四条高铁动脉在贵阳交会,奠定了贵州在西南乃至在全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2020年是决胜之年,在这决战之年与决胜之年的交接时刻,成贵高铁的开通,无疑是乌蒙山区各族群众脱贫攻坚战的一大利好。沿线群众将搭上高铁快车,特别是贵州毕节和云南昭通两地物流、人流、资金流都将更加活跃,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将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本报记者 周洪双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