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资产没有整治之前,村里不种地的对种地的有意见,不承包的对承包的有意见,群众心里不平衡,许多矛盾难化解。现在通过集体资产清理并进行公示,人人都清楚村里的事。这样一来,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缓和了,多年的积怨迎刃而解,见了面也能笑着打招呼了。”日前,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遇仙村,前来参加“村民评议会”的村民张兴谈到村里最近发生的喜人变化时颇为感慨。
今年以来,华州区大力整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三资)被一些村干部和村民长期侵吞占用、群众意见突出等问题,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刀刃向内,正人先正己
“土地是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但是由于过去村集体土地管理缺位,发包不规范,有些村干部侵占集体土地却从不掏承包费,群众有样学样,有的侵占集体资产长达20多年,使得大量公有土地成为私有领地,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华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宁说。
整治农村“三资”工作开展后,华州区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仅在政策宣传、化解矛盾中作了表率,更在响应政策、执行政策时能“刀刃向内”、勇啃“硬骨头”,为群众树立了榜样。
华州区赤水镇遇仙村村委会经过研究,决定先拿党员干部不当行为“开刀”,从“各人清理各人门户”下手,干部自身有侵占行为的该退还的退还,该补齐承包款的补齐,亲戚朋友涉及土地侵占的也绝不讲情面,绝不姑息。
村民吴某是村支书吴增运的弟弟,曾担任过村民小组组长。他占用村组土地5亩,10多年未交承包款,占用村集体土地10亩,经营农家乐多年未交承包款。村干部多次上门给吴某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吴某都以村组欠他的报酬和工费为由,拒不补交欠款。
无奈,吴增运给亲弟弟下了“死命令”:“再不交,就让镇纪委专班对你进行清算!”
眼看躲不过了,吴某只好接受了整治政策,补齐了村、组两项欠款1.8万元,遇仙村的群众心服口服。不到一个月,侵占土地的30多户人家全部补齐了承包款。
之后,村两委会按照“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民议”的原则,召开了“村民评议会”,重新议定土地发包价格,向村民公正公平公开出租集体土地。
“农村集体资产涉及广大村民的根本权益和切身利益,是农村的焦点热点问题。华州区打击垄断农村资源和侵吞集体资产的专项行动,推动了‘三资’管理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改变了集体资产承包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承包金交纳方式不规范等状况,做到了底子清、措施实、效果好。”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说。
正本清源,群众利益高于天
金堆镇地处秦岭腹地,是华州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
2009年,国家实施林地改革,金堆镇东西坪村把集体林地发包给农户耕种管理,国家每亩补贴13元,让群众养护好森林。然而,补贴款年年下发,群众不但没有用其养护好林地,反而互相偷着砍伐。
全区整理农村集体资产活动开展后,金堆镇按照“区级统筹、镇级主导、村级主抓”原则,迅速展开了打击垄断农村资源和侵吞集体资产的“霹雳行动”。
卢某曾担任村小组长,当年林改给自己多分了13.5亩林地,领取国家补贴8年之久。在此次整治中,村两委会干部多次上门与之沟通,他都以“欠组长工资”为由拒不交回林地。东西坪村党支部书记杨红不厌其烦地与卢某沟通,告诉他区里整治侵占林地资源的严肃性以及扫黑除恶的相关政策,终于做通了卢某的思想工作,退还所占林地和国家8年补贴款1404元。
啃下了“硬骨头”,让群众看到了区里整治侵占集体资源的决心,东西坪村560户人家终于在短时间内全部交回了集体林地。
“集体林地收回后,以后国家补贴款全归村集体所有,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这笔钱,村上可以雇用专门护林员,更好地看林护林,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杨红说。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有法依法,有规依规,无规民议。如今,经过“村民评议会”“四议两公开”等,华州区135个村(社区)已完成相关土地、耕地、校舍等集体资源资产“回收”“确权”等工作。
改革,让每位村民都有获得感
霍文军表示,在此次农村“三资”整治过程中,华州区积极凝聚基层党组织的力量,科学规划,为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具体工作中,华州区把全区划成东、南、西三大块,开展了大规模的动员和业务培训,大大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和密度,确保政策宣传到户,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资产整治行动中。
“我们先摸家底,后张榜公布,再建台账,短短一个月就收回集体土地两万多亩,收回土地承包款557万余元,村集体机井684眼,村集体校舍和办公用房63处2.1万平方米。”华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宋朝军介绍。
为了让群众在整治、改革和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华州区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推动村组集体土地实现集中连片流转,不仅使其实现了保值增值,还根据各乡镇(街道办)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党支部+”模式发展壮大集体产业,使村集体的每一份资产都和每位村民密切相连,每一分钱都和群众紧密相关,从而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治理农村‘三资’,让广大基层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基层组织的为民情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化解了村集体内部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霍文军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刘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