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12月15日电(记者户华为、常河)12月14日至15日,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科联、中共淮南市委承办的首届淮河文化论坛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举行。本届论坛以“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在主持开幕式时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要把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和提炼好、宣传和运用好。要研究和弘扬以人为本的主体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事情,真正把全面小康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要研究和弘扬不屈不挠的奋斗文化,面对困难而自强不息、面对挑战而自强不息,在愈难愈干、愈战愈勇中闯出发展新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要研究和弘扬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此引领创新、倒逼改革、催生动能、促进合作。要研究和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敢于战风险、涉险滩、动奶酪、打硬仗,不移担当之志、不惧刀刃之痛、不停改革之步、不舍尺寸之功、不容虚晃之人,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要研究和弘扬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一步推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研究和弘扬顾全大局的奉献文化,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奉献牺牲,为高质量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在致辞中说,淮河既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和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淮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有着自己独成体例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淮河文化有着9000年左右的持续发展史,在中华文化起源和传承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陆先高指出,光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宣部代管的思想文化大报,一直注重充分发挥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联合举办淮河文化论坛,就是安徽省委和光明日报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实践。对淮河文化的研究,要提高对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状况的认识。要紧紧抓住淮河文化的内涵、特性,不断扩大研究范围。要增强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文化认同是解决当代问题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更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要注重对淮河文化当代性的关注。淮河文化在历史上发出过璀璨的光芒,在新时代也有着高光时刻。对淮河文化当代性的研究,要做好淮河“水文章”“治淮文章”“发展文章”“转型文章”等,用文化的发现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
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主编张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等9位专家作主旨发言。在“淮河文化与‘中国之治’的文化支撑”“《淮南子》与淮河文化”“历史时期淮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四个分论坛上,专家们围绕淮河文化特质、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据悉,淮河文化论坛计划举办五届,均由光明日报社与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每年在安徽沿淮城市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