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心理健康十大标志: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4.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5.保持个性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心理危机疏导有方
青少年心理危机是其学业危机、人际危机、家庭危机、财务危机、情感危机等未能获得及时疏导解决、长期积累而涌现爆发的结果,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和理性认知,是预防青少年情绪失控、心理危机的最后防线。上海浦东新区高东中学依据“大精神卫生观”,建立了专家指导、家校结合、全员参与、责任明晰、防患未然的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在降低学生、家长的焦虑情绪,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构建了多重人际动力支持,预防和阻断了学生各种心理危机和极端事件的发生发展。
病有所医、维护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能给人民带来安宁幸福。但近年来,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对立事件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人民幸福感,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隐患。如何为医患关系“破冰”,重新搭建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被列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当中。对此,云南玉溪市人民医院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切入点,成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办公室”,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沟通和反映诉求的渠道,及时阻断化解了多起重大医患矛盾纠纷,对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病人及其家属对医院满意度和信任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田雅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