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南水北调工程:

    5年调出2100个西湖,超1.2亿人受益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3日 10版)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作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作为创造了一项项工程建设奇迹、技术创新奇迹和制度创新奇迹的国之重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约300亿立方米,相当于约2100个西湖的水量,受益人口超1.2亿人。这300亿立方米水发挥了怎样的效益?后续工程有何安排?曾为工程作出牺牲的移民生活如何?在12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石春先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答。

    通水五年: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南水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3%,天津市14个行政区全部用上了汉江水;河南受水区城市的59个县区全部受益;河北邯郸、石家庄沿线城市及沧州、衡水等市90多个县区受益;江苏形成双线输水格局,受水区供水保证率提高20%~30%;山东形成“T”字形骨干水网格局,成为胶东半岛的供水大动脉……

        5年来,南水成为很多北方城市的供水生命线,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工程稳定在Ⅲ类标准,沿线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改善。

        “生态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有效地增加了华北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使河湖、湿地面积显著扩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蒋旭光介绍,“工程还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黄淮海平原受水区高质量发展。受水区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有效地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治污,关停并转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此外,工程还有效拉动了内需,扩大了就业,保障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据评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工程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约0.12个百分点,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建设期间,东中线一期工程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建设高峰期每天有近10万建设者施工,加上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以2016-2018年全国万元GDP平均需水量73.6立方米来估算,南水北调为北方增加近30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以为受水区约4万亿元GDP的增长提供水资源支撑,综合效益巨大。”蒋旭光强调。

    后续工程:

    两个规划、一个方案年底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四横三纵”,“四横”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三纵”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这一规划明确三条调水线路分期实施,东线分三期,中线分两期,西线分三期。如今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建成并发挥了效益,西线工程还在论证。在后续工程建设方面,有何考虑?

        “东线主要是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加向北京、天津、河北供水,还要进一步扩大向山东和安徽供水。初步方案是把抽江水的水量从一期的87.7亿立方米提高到165亿立方米。现在规划的线路长度是1785公里,要新建25座泵站,新增装机71.8万千瓦。”石春先介绍,“东线二期规划考虑生态问题,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输水,最大限度减少占地和生态环境影响。另外,东线工程水源丰富,长江入海口的水量约1万亿立方米,我们调的水量不到2%,对长江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小。”

        对中线而言,后续主要是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和干线调蓄工程。“通过从长江向汉江调水,可以增加向北的调水水量,也可以进一步保障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用水。而由于中线1400多公里目前没有调蓄水库,为提高干线工程的保证率要谋划干线调蓄水库。”石春先说,西线主要是加紧推进前期工作。

        至于具体的时间表,石春先透露,今年年底必须完成两个规划、一个方案,即东线二期工程规划和引江补汉工程规划,以及中线干线调蓄水库的布局方案。明年年底前要完成这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一些工程局部段或局部工程尽早开工建设。

    移民安置: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2月7日,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顺利通过总体验收。饮水思源,每一个喝上南水的人都不该也不能忘记为工程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移民。据了解,丹江口库区涉及移民34.5万人,中线干线有9万征迁群众平稳搬迁,拆迁房屋1100多万平方米,涉及诸多工业项目、企事业单位等,征地移民总投资约为1000亿元。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我们率先按照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的16倍进行征地补偿,同时针对丹江口水库二次淹没实物指标偏低的状况,计列建房困难补助,确保移民群众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24平方米,计列了土地增补费,确保移民生产安置用地与安置区农村居民基本相当。”蒋旭光说。

        对移民的后续帮扶还将从四方面进行:一是落实农村移民后扶政策;二是河南、湖北两省整合资金项目和资源,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这两项已累计投入移民扶持资金40多亿元;三是河南、湖北两省加强移民村的社会治理,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建设美丽移民村;四是开展移民生产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已累计培训移民15万多人次。

        “据统计,现在丹江口移民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大幅超过其搬迁前原有水平。”蒋旭光说,凭借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保障,秉承科学规划、政策集成、精心组织、创新发展等原则,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完成,在世界工程移民史上是一个奇迹。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