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

    作者:汪易森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2日 11版)

        【财经论语】   

        京杭大运河和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其功能和效益一直惠及中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这两大水利工程的共同特色,一是工程修建是当时所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工程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同样具有这两大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三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少;南方多、北方少;汛期多、非汛期少。但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来说,水资源的最主要特点却是总量少、人均更少,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200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其中北京、天津地区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3%。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5%,在国民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由于缺水,长期以来只能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由于资源性缺水,即使在充分发挥节水、治污、挖潜的基础上,黄淮海流域仅靠当地水资源也难以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黄淮海流域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淮海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五十年规划论证,国家最终在2002年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江都水利枢纽抽取江水后,巧妙地利用了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的里运河、中运河和山东境内的韩庄运河、梁济运河和鲁北小运河等作为主要输水河道。里运河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邗沟,它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中运河北起山东的台儿庄,南至江苏省淮安市,韩庄运河则是中运河的台儿庄段;梁济运河北起黄河南岸的梁山县,南至微山县,是南水北调山东段输水的大型河道;小运河也是大运河黄河北的一部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对参与输水的运河大部分河段进行了清淤、扩挖、修整河堤、扩建通航船闸并加强水质保护的工程建设。东线一期工程建设后,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东线运河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同时东线一期工程还将输水河道与沿线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有机连接起来,作为东线输水工程的调蓄湖泊,共同形成我国东部大地上的生态保障线。由于选线合理、布置合适,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与大运河沿线的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北上,黄河以南顺接伏牛山、嵩山,黄河以北紧临太行山,中线水源居平原南端,输水总干渠布置在平原的西部边缘,所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往东北倾斜,陶岔渠首控制点设计水位147.38m,北京团城湖终点水位48.57m,天津段外环河出口闸终点水位为2.60m,实现了全程碧水自流进入京津。

        方城垭口是南水北调中线从长江流域进入淮河流域的必经之处,该段分水岭由西部的伏牛山脉和东部桐柏山脉构成,恰好在方城附近突然下陷,形成一个宽达数公里低而平坦的缺口,地面高程低于两侧50米以上,地理上称方城垭口。宋代宋太宗曾试图修建“荆襄运河”,引白河水北上沟通江淮漕运,集十万民工挖河未果,留下“襄汉槽渠”的遗址。利用垭口输水无须开山打洞,使丹江口库水顺利“流出”南阳盆地,同时还保存了原有的山、水、林、田、湖、草总体布局。中线工程布置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预测,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后,将多年平均增加北方受水区水资源总量134亿立方米,为缺水城市提供可靠的外来水源,可基本缓解黄淮海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工程建设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通水后通过水资源的严格管理,将有效遏制受水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对于缓解地面沉陷等环境地质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还将逐步修复黄淮海平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南水北调工程在努力减少对水源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力争使工程对受水区输水效益最大化,同时工程本身与周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高度融合一致,必将和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中国重要水利工程一样,成为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作者:汪易森,系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