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赋予文字新的能量和灵性

    作者:张翼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1日 14版)

        苏忠的散文诗,以恬淡的心、灵动的笔,与自我对话,为山水立心,为时代画像,完成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省思和审美抵达。阅读这些诗性丰盈的作品,让人不由得慢下来,暂时忘却世事的芜杂,内心变得纯净,重新打量生活,观照生命的盼望,感受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满足与升华。

        他的散文诗语言温和、谐趣且意味深长,是一个中年人对生活的感念与体悟,阅尽世事后与生活达成的和解,语调轻松舒缓。苏忠擅于捕捉自然界的光和色,展现动态十足的画面,将读者带入被日常忽略的世界,化身为万物,与自然空灵对话,显得妙趣横生。

        看看这些题目,《画里的婺源夜深了》《雨中的一尊岛》《飞红落日》《太姥山的石头是柔软的》《藏在时间背面的尤溪梯田》《空山旧雨新枝》……仿佛就能感觉自己怀抱日月,沉入山水,不经意间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苏忠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在对自然的观察与体认中获取新的生命感悟。天地间有大美,诗人在自然里休憩,性灵在山水间滋养。生机盎然的风景打开了诗人的心门。诗人用心领悟自然,对万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向外发现山水之美,向内发现自我的真性情。

        苏忠的散文诗以诗意的目光观照当下生活,在纯净的诗境里呈现摆脱噪声、浮华、诱惑后,静心自守的文化品格。放下世俗社会的纷纷扰扰,在静逸中酝酿生命的性灵之悟。苏忠所追求的安宁静逸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诗人憬悟生命的本质:“云的颤栗是因为山的摇晃,树的摆动是因为水的冷战,我走向山,走向水,那么多的音容笑貌被埋葬很久了。”(《秋水长天》)在自然中见心明性,山水涤荡了俗世的纷扰,提醒人们要自觉地对生命意义的存在进行探询、证明。诗最重要的本质,也许就是带着我们以更新鲜的视角重新观察、感受与思考世界。

        对人类意义的远距离审视,可以让我们对世界保持敬畏,放弃物质方面过度的欲求,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许能过上一种更有价值和信仰的生活。这个道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人类社会都值得记取。外部世界只有经过诗意的发现,让抽象的经验和情感通过它们,但又超越事物本身存在的实在性,取得超感官的内容与精神意义,才能创作出如此宁静、隽永的诗性作品。这是苏忠题材处理和审美观照世界的方式,也是其散文诗卓尔不群之处。

        面对无言的宇宙,面对生命的暂住,诗人显然需要寻求心灵的寄托,来领受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奇迹。他没有沉溺于自然山水的玄想,更没有忘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担当,而是以诗意帮助人们还原变动不居的世界真相,完成艺术家描摹个体独特感受、传递时代生命经验的职责。因而,这些诗歌不是苏忠对偶然事物或某段旅途的即兴感怀,而是他借助淡然而超越的视角,审视当下生活,展开心灵对话,是对生命和世界本质长期体认与沉思的智慧结晶。苏忠的散文诗关注当下人类命运和精神处境,力图呈现一种共时性存在。有理由相信,在诗人每一个凝眸的瞬间,事物将呈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灵魂,在诗人每一次对词语重塑的努力中,汉语文字都有可能被赋予新的能量和灵性。

        (作者:张翼,系福建警察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