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作为编剧,她先后创作出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电影《新龙门客栈》《明月几时有》《龙门飞甲》《决胜时刻》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年来,无论地位如何沉浮,她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创作的时候,不要想拿奖,不要想为谁而写,不要想请多少明星,不要想怎么加入炫酷的声光电……这些都不去想,就认认真真写出自己的心。”
日前,大型话剧《德龄与慈禧》在北京、上海轮番上演,场面火爆,一票难求。连一向苛刻的豆瓣网友,也打出了8.3的高分。第一轮演出尚未结束,2020年4月第二轮巡演已开票在即,很多观众正跃跃欲试。
《德龄与慈禧》首演于1998年,在过去21年中常演不衰,其成功的首要秘诀在于“剧本太好了”。近日,在《德龄与慈禧》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了该剧的编剧何冀平。走进后台,她正被不少记者围着说话。
“您创作的秘诀是什么?”“没有秘诀,不过是发自肺腑,句句真诚。”何冀平一脸真诚地说。正是这种真诚,让她的创作生涯经典频出,从早期的《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传奇》,到近年来的《明月几时有》《龙门飞甲》《决胜时刻》,她用人生经验告诉后辈:“一个好的作品,能保编剧一世。”
2019年,新版《德龄与慈禧》建组,制作人李东在开演之前,重新恢复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倡导的“编剧中心制”——在所有海报上,何冀平的名字总处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德龄与慈禧》创作过程中,编剧享有一票否决权。何冀平一度反对这样的做法,但却被李东的一句话打动了:“何老师,我们有责任强调编剧的地位,这么做是为了正本清源。”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编剧终于站在了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时间回到1988年,《天下第一楼》首演,37岁的何冀平担任编剧。
演出结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院长曹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亲笔题名并写长诗。于是之在首演当晚为初露头角的编剧何冀平撰文:“感谢剧作家,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来自各方面的重视与肯定,让《天下第一楼》与《茶馆》并列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
编剧的荣光,一时无两。但让何冀平没料到的是,巅峰之后即是低谷,“在行业里,创意和文本逐渐不受重视,作品被大肆删改,导致优秀的人才逐渐流失”。
眼见着30余年来,编剧因种种原因在行业中日趋边缘化,何冀平不无心酸:“我们总是第一个被想起,又第一个被忘记。可是,影视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编剧的工作是基础。”
文艺界急需好编剧的呼声,已经出现多年。很多人让何冀平给编剧同仁支着儿,她连忙摆手表示不敢当,只有几句话想嘱咐后辈同行:“年轻人不必着急出名,匆忙出了名,也难免昙花一现,踏踏实实进行磨炼才是关键。”
多年来,无论编剧的行业地位如何变化,何冀平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创作的时候,不要想拿奖,不要想为谁而写,不要想请多少明星,不要想怎么加入炫酷的声光电……这些都不去想,就认认真真写出自己的心。”正是这份平静与从容,让何冀平在舞台剧、电影、电视剧之间转换自如,佳作频出。
话剧《德龄与慈禧》是何冀平的心血之作,也随着她一同成长。“每一个人物都是从我心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的性格、血肉、命运。每一次排演,只要我在剧场,有了新的想法,就会用纸笔记下来,并告诉演员。”让她欣慰的是,演员都非常喜欢这些创意。
在新版《德龄与慈禧》中饰演慈禧的江珊曾多次公开说,何冀平的剧本乍看用词平实,却非常准确,让别人一点“动手脚”的余地都没有。饰演光绪的濮存昕看完剧本说:“我是来找散文的,没想到遇到诗。”
但何冀平没有止步,她一直在探索让作品随着时代而行。
2019年,新版《德龄与慈禧》的演员阵容让人耳目一新:活跃于好莱坞银幕的卢燕,扎根于舞台表演的黄慧慈、濮存昕,闻名于电视荧屏的江珊、郑云龙。中西结合,新老交替,引得观众赞不绝口。
剧中,锐意创新的人物德龄,带有理想主义光芒。历史上,慈禧曾经让德龄的父亲去考察国外的政治体制以期有所借鉴,德龄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站在慈禧的床边,我想,如果我能利用我的位置,也许我还能多做些什么,但是,我没有做。”德龄没做的,何冀平替她做了——借由德龄,为陈腐的宫廷引入一些新的思维和观念——以此打动当代观众,让剧情更具有现实的代入感。何冀平还努力让慈禧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我觉得历史人物不应该脸谱化,而应该更加丰满,更有温度”。
何冀平着迷于创新的魅力:“在历史题材的框架中,把作者的希望和想法放进去,让历史产生一种飞跃,这是写历史剧最大的快感。至于有些细节的夸张,也是为飞跃的效果服务,只要人物基础扎实,人物的行为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大家不会挑毛病。”
在文学与历史的分寸中,何冀平小心谨慎又锐意进取,她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在一定分寸内“更新”历史。“我做到了让别人一个字也改不动,让每一个情节环环相扣、有头有尾。”这是好编剧的骄傲。
(本报记者 李苑 本报通讯员 谢正宜 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