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美国插手香港事务暴露险恶用心

    作者:沈丁立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5日 04版)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政府竭力干涉我国香港事务,动作不断。一方面,美国政府高官多次就中国香港问题发表言论,指责中国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局势火上浇油。另一方面,美国国会最近出台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就所谓中国香港人权问题立法,成为美国未来干涉香港事务的所谓“法律依据”。美方对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治理香港事务说三道四,给香港的反中乱港分子撑腰打气,气焰相当嚣张。这是严重干预香港事务、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暴露了其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牵制中国和平发展的险恶用心。

        美国一些人可能忘记了,中国香港和美洲大陆曾经同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当年,日不落帝国殖民美洲,强制对美洲进口英国茶叶加征关税,造成当地民众群起抗争,从而美国独立建国。类似地,当年的英国为了追求经贸利益,强行推动对华鸦片出口,而且通过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获得对香港地区的殖民特权。

        英国当年的行径,完全损害了被殖民地区与国家的正当利益,不仅破坏当地人权,而且侵犯他方主权。因此,美洲人民寻求人权保障,独立建国,完全合情合理。同样,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也是在主权框架下保护香港民众人权的行动,充分正当正义。

        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的方针,在“一国”的前提下充分信任香港特区政府与人民,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地位。中方这一体制创新设计与实践,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香港回归之后的人权实践,比起英国殖民时代有着显著提高。中国政府对香港采取“一国两制”政策,既照顾到香港的特殊历史背景,也体现出对香港人民的高度信任。

        “一国两制”是平衡的一体,既不能因“一国”忽视“两制”,更不能因为“两制”就偏废“一国”。作为制度创新,其具体实践还需要各方合作,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不断提升其内涵质量。

        美国一些人对此心知肚明,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当部分港人打着“一国两制”的旗号行反对“一国两制”之实时,一些美国人却以保护香港人权为幌子,支持暴力。正常的人权实际上包括不受暴力滋扰的权利,然而,美国朝野一些人士却支持香港那些用暴力破坏社会秩序的人,这哪是他们所声称的保护香港人权,分明是肆意破坏香港社会稳定,以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他们破坏“一国两制”的险恶目的。

        香港需要前行,必须是合法运行,这个法就是香港基本法,以及作为其上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同在世界任何国家,法律不会允许以暴力为手段谋求政治诉求,在美国也是一样。例如奥巴马政府就曾授权美国警察驱赶参加“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美国民众。

        香港的“一国两制”还在演进之中。中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但坚持“两制”的前提必须是“一国”,任何以“两制”为由排斥“一国”制度安排的做法,都是不能允许的。对于香港一些对此持不同认知的人士,他们也是有合法途径予以表达的,但前提必须是守法而非诉诸暴力。任何以“自由”的名义来行使非法暴力的错误行径,都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美本应在反对殖民统治及应对其后遗症的问题上站在一起,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美国一些人采取了令人诧异的立场。美国自己反殖民,却对别人去殖民化说三道四。美国自己用法制来管理其国内的示威游行,却对香港特区政府用法制来制止暴力滥加指责。这不得不使人感到美国一些人插手香港事务,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绝不会因为外来干涉而改变自己的基本国策。甚至可以说,也正是由于美国一些人对于我国香港事务的严重干涉,中国人民将更加坚定“两制”的前提必须是“一国”的恒心。我们希望美方摒弃双重标准,尊重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正当事业,尊重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努力。

        (作者:沈丁立,系复旦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