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0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实践·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星期一

    临港:再造一个沸腾的浦东

    作者:本报记者 任鹏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10版)

        上海浦东的东南端,长江入海口和杭州湾之间三角地带上,中国最大的城市景观人工湖——滴水湖,如一颗晶莹剔透的鱼眼,凝望着东海及更遥远的太平洋;又如一颗从天而降的巨大水滴,在海面上激起层层涟漪。环绕着滴水湖层层铺开的是临港新城工作、学习、生活等不同功能区,“一湖三环”的城市核心功能布局是现代化临港新城主城区的标志。在城区主干道“申港大道”的入口处,“未来之城”四个醒目的大字在彰显这座新城特质的同时,也让人对这座新城充满了无限期待和遐想。

        去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今年8月20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临港办公中心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按照规划,新片区将努力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确保2035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目标,相当于用16年的时间再造一个浦东。

        人才是临港之“芯”,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活动可以看作是新片区在‘广撒英雄帖、诚邀天下豪杰’!”在11月20日临港新片区的人才系列政策发布会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武伟面对记者显得有些兴奋。这次人才政策是新片区成立以来的第三波吸引人才的措施,分别针对海外人才关心的从业自由以及国内人才最为关注的落户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并被新片区管理者们称作上海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临港大学城的五所高校对临港人才培养争相作出积极反应。上海海事大学是入驻临港大学城的第一所高校,校党委副书记贺莉介绍,海事大学今年9月新增了“供应链管理”专业,定位培养以港航和海洋为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人才,为新片区的高端产业的全产业链管理和物流创新发展提供服务。上海电力大学则在今年4月与临港集团联合成立“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重点围绕“先进能源行业、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方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上海建桥学院是五所高校中唯一一所民办大学,因此也拥有更为灵活的机制优势。校长朱瑞庭向记者介绍,临港新片区正式启动的两天后,学校就开会研商如何促进临港“产教城融合发展”。未来,还将增加健康服务管理、人工智能等专业,与临港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对接。

        对于临港之“新”,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朱芝松有明确的解释:要打造上海发展的战略“新空间”,形成上海发展的增长“新动力”,塑造上海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推动新片区成为背靠上海面向亚太的国际枢纽城。而临港之“芯”,创造临港奇迹的各方人才,就是把这三种“新”变为现实的强大引擎,将临港打造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旗舰,在东海之滨乘风破浪,驶向世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任鹏 曹继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