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到了深水区,改革如何再深入

    ——四川改革呈现纵深推进良好局面的背后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30日 01版)

        【聚焦高质量发展】

        “2014年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256项改革任务,已完成226项,部分完成30项;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之后,陆续新增改革任务321项,已完成113项,部分完成138项;省级层面累计出台专项改革方案749个,推出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举措,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前不久,四川省委改革办公布了这组数据并指出,四川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川省委领导在基层调研时指出,要突出重点领域关键性作用的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精神盯着抓、反复抓,一抓到底。要聚焦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谋划推进四川特色改革创新、总结推广基层改革经验,建立健全改革推进机制,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项项改革、一次次突破,反映出四川解放思想、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前,四川改革已经进入涉深水区、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在此关头,四川如何将改革事业进一步推向深入?

        改革跟着问题走:以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满盘活”

        早上7点整,一辆T50公交车准时从成都兴隆湖开出,40多分钟后,稳稳地停在了眉山市仁寿县视高镇。这条跨市城市公交自2018年10月20日开通以来,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已经将成都与眉山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我女儿就在成都,以前交通不方便,觉得很远。现在我每周都可以去看我的乖孙了。”视高镇居民罗巧珍说,T50的开通,使成都跟眉山像同一个城市一样,拉近了她和家人的距离。

        推进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是四川瞄准发展“痛点、难点”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为什么改革?四川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唐文金说:“改革要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

        问题在哪儿?制约四川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区域协调发展不足问题,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需要在统一市场、资源保障、要素整合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业、人口、功能合理布局,以改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四川改革的重点之一就在于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建立健全开放、融合、互联互通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快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自成德眉资同城化改革提上日程以来,成资渝高速、天府大道北延线、成资大道等相继开工建设,上千户成都企业陆续向德眉资转移,公交“一卡通”、电信资费同价、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逐步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四市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当前,四川面临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双重任务。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四川省委作出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电力、土地、资本、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四川的改革重点,也正向这些方面发力。制约四川发展最为突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土地配置效率不高、营商环境整体不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在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四川以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满盘活”。

        推进机制跟着改革落实走:盯住不放、抓出成效,形成全链条抓落实的制度机制

        2019年8月,四川在德阳市召开全省重点领域改革现场推进会,重点围绕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三个专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组织观摩交流,检视改革进展,增添改革举措。

        按照省委改革办的部署,四川把科学精准确定重点专题、突出特色选择考察点位、注重实效设计推进方式,探索建立重点领域改革现场推进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今后每年都将进行2~3次现场推进,每次确定2~3个重点领域改革专题,进行考察交流、研讨部署、推动落实。

        现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就是要一项一项检视改革进展,把“账单”晾出来,“答卷”让大家来评,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交流机制、联动机制,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以建立重点领域改革现场推进机制为契机,进一步保持改革定力,强化改革攻坚,狠抓改革落实。”唐文金说,四川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始终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形成了全链条抓落实的制度机制。

        怎么盯?四川建立了中央专项改革方案对接盯跟机制、改革工作定期报告制度、专项小组联络员会议制度。怎么抓?四川建立了省领导直接抓专项改革方案落实制度、重点领域改革督促调研制度、四川特色改革谋划推进制度等。

        四川强力抓改革落实,效果是很显著的——每次中央深改委(组)会议召开后,原则上中央方案出台后3个月内完成对接,做到中央有要求、四川有行动;对省委深改委会议明确任务,建立落实台账,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期完成。2018年11月,四川在宜宾市召开“抓落实·推经验”改革现场会,确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创新投资收益改革试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三个专题,各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普遍感到收获较大。

        2018年起,四川省委改革办每年选择10项左右重大改革试点作为联系点,每半年对试点推进情况开展一次评估,每年开展1~2轮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力有序推进试点任务。在此基础上,强化对改革试点经验的总结提炼,分领域推出重大改革典型案例,鼓励基层主动创新、多出经验。

        探索建立重点领域改革现场推进机制,推动形成省级层面和基层改革上下联动、互动共进的良性格局,是四川构建改革推进落实机制的深化和拓展,是改革推进方式方法的创新之举。四川通过建立全链条推进落实制度机制,形成了全方位抓改革落实的新格局。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促改革:让群众共享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革红利

        “吃碗面的工夫,营业执照就办好了!”前不久,一家装饰工程公司的老板到成都武侯区办理营业执照,从递交材料到领营业执照,只用了不到40分钟,他对此赞不绝口。

        据了解,武侯区已有26个事项实现全流程“无人办”,一般用时仅需2分钟/件,开创行政审批“秒办”“秒批”的先河,大大增加了群众获得感。

        这也是四川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目前,四川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已达98.5%,行政审批平均提速50%。成都市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审批事项从71项精简为52项,审批要件从248个减少为115个,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大幅降低了企业审批成本。

        四川突出抓好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改革落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推进什么,让群众共享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革红利。

        2015年3月,四川泸县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通过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放活使用权,灵活处置宅基地退出指标,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土地价值,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双增收”。

        在很多村民眼里,老宅是祖产,即使另有所居,也不愿意拆房退地。改革难度很大,如何推进?泸县的答案是,依靠群众!泸县在试点村(社区)选出村民代表成立宅基地管理委员会、纠纷调解委员会,充分了解村民对宅基地退出的意见建议,多方式激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泸县天兴镇田坝村一组村民朱瑞福算了一笔账:“我家闲置的老宅有200多平方米,如果退出老宅,既不用自己花钱复垦,还能拿九万多元的补偿,如果不退将来还可能缴纳有偿使用费。”如今,朱瑞福的宅基地已复垦为耕地,栽种上了蔬菜。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在当前的改革深水区,要更加注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四川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啃下一些硬骨头,拿下一些硬任务。

        2016年至2018年,泸县三年就腾退复垦宅基地28625户18488亩,退出户户均收益4.2万元。这些被复垦的宅基地,既增加了耕地面积,也腾出了建设用地指标,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难题,有力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下一步,四川将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聚焦基层改革发展和群众关切的问题谋划和推进改革。”唐文金说,我们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注重各项改革协调配套,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