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1968年正式动工,历经12载终于筑成。中巴两国的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汗与血,成就了这条将天堑变通途的中巴友谊之路。2019年,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主体已基本完成,赫韦利扬至曼塞赫拉高速公路已于近日通车;剩余路段已完成90%以上,拟于2020年2月完工。
建设这条中巴友谊之路,当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又给当地民众带去了生活的新希望。
来自孤儿救助中心的感谢信
“亲爱的资助者:
您好。您最近可好?我还好,希望您也一切顺利。我想告诉您,我以不错的成绩读完了一年级,现在已读二年级了。我想祝您春天愉快。
我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这封信来自一位名叫比思玛·毕比的9岁小女孩。2017年,比思玛进入杜代尔孤儿救助中心,该中心位于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施工沿线的曼塞赫拉地区。或许是因为小小年纪却遭受了太多本不该这个年龄承受的人世苦难,刚进救助中心时,她有点自闭,不爱讲话,身体极其瘦小,在孩子们当中很不起眼。
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部的中方爱心人士得知比思玛的情况后,决定每月给她一部分生活费,保证她的日常生活开支,支持她的兴趣爱好。现在,比思玛变得开朗许多,脸上的笑容很有感染力,身体也越来越健康。来自中方爱心人士的特别支持让她感受到家人般温暖的存在。
2017年至2018年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施工期间,中方企业协助当地孤儿救助中心进行了全面翻新,极大地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居住条件。此后,项目部持续关注救助中心的运营和孩子们的成长,项目员工经常自发采购衣物、水果、点心、饮料等前往慰问孩子们,自愿捐献现金给孤儿院,个人捐款超过50万卢比(折合人民币2万多元),捐献书籍200多本,书包等学习用具200多套。
项目员工经常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举行聚会、一起欢度当地重大节日。孩子们经常给项目员工写信,表达感谢,讲述个人成长和学习情况,童言稚语虽然简单朴素,却饱含真情,令人动容。
目前,项目部累计收到孤儿院感谢信逾200封。在救助中心,像比思玛这样的孤儿还有150多个,每逢中国佳节,这些可爱的小天使们都会如期寄来内心真挚的祝福与寄语。
从拜师学艺到准备自主创业
卡姆兰是当地一名测量员。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工程动工后,他抱着对自己本领的自信来到项目部。可真正开始工作后,他着急了,因为他对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根本无从下手,难以适应繁重和复杂的测量任务。年轻的卡姆兰主动找到中方测量主管“拜师学艺”,希望学习操作全站仪、GPS设备等。中方测量人员专门给他找来英文说明书,耐心细致地讲解操作步骤和要点。半个月后,聪明善悟的卡姆兰就掌握了新技能,能独立带测量队现场工作。到了项目后期,他已能进行测量领域中难度非常高的控制点测量。
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为高等级高速公路,技术指标要求严苛。但当地招募的大部分巴方员工技术薄弱,工程经验不足。为此,项目部对约1万名巴方员工进行大量技术培训,涉及测量、焊接、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培训出不少像卡姆兰这样的优秀员工。
项目即将结束,卡姆兰已经接到不少公司的优惠待遇约聘。他表示,在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苦练半年所获得的经验,胜过他在别处工作3年。项目上有很多更高级的设备他还不会用,更复杂的测量他还不能独立进行。他立志要借助项目实践和中国“师傅”的帮助,学好技术,将来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开一家自己的测量公司。
“项目让我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穆尼尔是喀喇昆仑公路二期赫韦利扬至曼塞赫拉高速公路段上的一名筑路工人。记者见到他时,穆尼尔正和工友一起对公路隔离带护栏进行最后的加固工作。“本路段的通车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等公路完全通过检验之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穆尼尔对记者说,“我非常荣幸自己能在这个项目工作。”
穆尼尔的老家在距项目地约300公里以外的洪扎地区,他住进了项目营地提供的设施齐备的员工宿舍。他表示,项目上的中巴员工亲如兄弟,关系十分和谐。中国工程师经常对巴方员工进行细心指导,这对巴方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施工进度也大幅度加快。
穆尼尔表示,在参加项目建设之前,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需要凭一己之力供养一个9口之家,生活非常拮据。除了种地之外,他缺乏其他本领和工作经验。正是项目上的工作经历和所获技术经验,“让我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现在,他已经是一名技术成熟的工人,比以前更有能力养家。穆尼尔表示,“项目完工后,我希望获得继续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其他项目工作的机会,我也会建议我的亲戚、同乡、朋友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找到改变生活的机会”。
(本报伊斯兰堡11月27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张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