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作者:何自力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11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看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深刻理解这一新概括和新发展,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伟大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在经典作家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实行按劳分配,社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大都建立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因此只能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经典作家的设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所有制、分配方式、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创造性地形成并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这三者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主动调整生产关系,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破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元对立思维,实现了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奠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建立,客观上要求完善和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转变为国家治理优势,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优势。

        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同时,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为经济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推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按劳分配体现了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根据劳动者劳动贡献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励要素所有者将各类生产要素积极投入到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有利于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具有显著优势,它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力推动了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的坚实经济基础。举国体制通过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微观规制政策、社会管理政策等手段,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重点,补短板,能够有效防范和克服系统性风险和经济波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充分尊重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有效化解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的行稳致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激励国有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竞争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尊重各类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各自优势并形成合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是新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放开市场准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减轻企业负担,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保证劳动者共同参与财富创造,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遏制以不正当竞争获取收入的行为,将收入获取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要素贡献的基础之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将分配制度建立在法治的轨道之上。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实现高质量宏观管理。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何自力,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