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求同存异 凝聚共识

    ——记第九届中欧论坛

    作者:本报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12版)

        中国驻欧盟使团与欧洲知名智库“欧洲之友”、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等日前在布鲁塞尔共同举办第九届中欧论坛。中欧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为主题,围绕中欧关系、经贸与投资、“一带一路”合作、全球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自2011年创办以来,中欧论坛已成为中欧双方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新一届欧盟机构即将正式履职,处在中欧关系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举办第九届中欧论坛恰逢其时。本届论坛将为中欧双方增进互信与理解、探索和开辟合作新领域、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创造新的契机,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驻欧盟临时代办王红坚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欧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欧领导人互访频繁。今年4月的第2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发表了内容丰富、具有实质意义的联合声明,为中欧重点领域合作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11月初,中欧双方结束了地理标志协定谈判,是为中欧经贸合作的重大成果。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双方也展现出加快推进谈判的政治意愿和务实态度。此外,中欧双方还签署了两个重要民航协定,在海洋、防务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地区热点问题及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治理问题上保持着密切沟通,共同发出了维护多边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强音。

        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气氛坦诚友好热烈。与会者就中欧政治、经济、人文和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看法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增进相互了解、消除疑虑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应该说,中欧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具有共识。双方都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复杂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中欧作为世界两支重要力量,应当不断深化互信,携手合作,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其次,中欧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正当时。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较为黯淡,中欧都面临发展重任,中欧应当不断推进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高新技术、电信、绿色低碳经济、第三方市场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一带一路”与欧盟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在5G安全和标准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充分释放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两大市场的合作潜力,造福双方人民,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新的贡献。中欧在全球和地区性问题上合作潜力巨大。中欧都面临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的严峻挑战,也正在共同努力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中欧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WTO改革以及伊朗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应当在这些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使得中欧关系超越双边范畴,不断提升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和世界意义。

        在研讨会上也可以发现,一些欧盟机构官员和学者在对华认知上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差,在经贸等问题上还有些关切。对此,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和王红坚均予以回应。

        中方指出,中欧互为发展机遇,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制度性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团结壮大,支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作用。这三个“支持”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解决欧方的关切,搭建中欧经贸合作的制度性框架十分重要。中欧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我们的目标是最后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定,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对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市场准入的门槛也会越来越低。中欧应尽快启动自贸协定谈判,进一步释放经贸合作潜力。中欧应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通过对话与协商妥善解决摩擦和分歧,确保中欧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明年中欧将迎来建交45周年,并完成一系列重要政治议程。维护好中欧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中欧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符合双边的利益。作为全面战略伙伴,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始终是主流,共识始终大于分歧。中国不会把欧盟当作制度性对手,中欧应携手并进,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布鲁塞尔11月2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