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19年中国(山西)第23批援多哥医疗队一行15人正式起程,奔赴多哥共和国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援非任务,队员们之前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进行过8个月的法语培训。在10月25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5名来自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的专家“考官”还对他们进行了一堂不寻常的“考试”。
缘起
医疗队员出征前进行法语培训,已不算什么稀奇事,但邀请教育部的专家对援非法语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和考核,对山西的援非医疗事业,对被评估的老师和医疗队员,甚至对参与评估的专家而言,都是第一次。
“非洲土著居民会在背后议论医生。法语说不好,他们会觉得你水平‘不行’,法语说得好,他们就会高看你几眼。”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药学专家胡志强说,援外医疗人员到了国外至少需要经过6个月以上的语言交流适应期,才能正常开展医疗工作,这样的情况大大缩减了任务期内有效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的时间。
山西从1975年向非洲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近年来援外医疗队的规模逐渐扩大,承担了非洲喀麦隆、吉布提和多哥3个国家、7个医疗点的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截至目前已派遣56批共1209人次。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让法语专业相关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山西省具有相关专业的,只有包括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内的两家高校。”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语教研室主任游佳表示,经过申请,他们配合山西省卫健委承担起2019年援非医疗队出国前法语培训的项目。
时至今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白树勤依旧记得项目上报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赵随民时的情形。“着急吗?”赵随民问。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赵随民当即把教务、后勤、财务等八个部门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当场拍定: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全力配合好。
摸索
3月6日,为期8个月的援非医疗队行前法语培训项目正式开班。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把此次政校合作看作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和“二次腾飞”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实践。
“目前,高校法语专业涉及医学领域方向专业研究较少,援非医疗队出国前医学法语培训可以照搬的成熟模式也不多。”游佳说,“这也迫使教师不但要钻研法语,更要钻研专业的医学术语。纯粹的语言教学没有特点,只有搭建起“法语+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树立起一个学院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从开班第一天起,外国语学院就每周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研究教学方法,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每位老师都积极耐心地向对外援助队员讲解相关法语课程,并根据队员身份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因材施教。培训采用大课堂授课、小课堂辅导,语音室巩固练习的授课方式,不断强化学员的法语基础及语法能力,并邀请会法语的非洲籍教师进行语言实践拓展,强化学员法语听说能力。为适应当下科技时代发展趋势,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促学模式,比如建立微信群定时将每天的授课课文语音发给学员,让队员进行跟读模仿,从而对语音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精进的过程。
援非医疗队培训是一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安排、教师队伍调配、教学设施设备协调等综合性的工作。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举全院之力来完成这次任务,不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选配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新建完善语言综合实训室,还指定专门服务保障团队来为援非医疗团队服务。
双赢
随着队员学习的深入,从今年9月初开始,外国语学院根据每位队员学习法语程度的不同,安排同学们与队员进行“结对子”,组成一对一的互帮互助小组,每周提前拟定口语主题,学生与队员直接用法语模拟场景对话,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法语学习,激发队员的法语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掌握运用医学法语词汇术语的能力。
在最后一节公开课上,每个专家手里都有一张名单,每位医疗队员都被编了号,专家叫到几号,就由几号来回答,有时候专家们还会借机用法语和队员们交流,检验大家的应变能力。“这次法语培训方法科学、效果好。”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专家组成员李志清总结说。
据介绍,参加培训的援外医疗队员规模近40人,不仅是山西省三甲医院医疗科室的权威,多数人还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这些“学霸”的学习精神也在影响着在校的90后、00后们。“看到有的队员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在树下背诵法语,有的在图书馆学习到闭馆才离开。”来自外国语学院英法专业2018级学生郭华说,“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更深深地懂得,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勇敢去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由于针对援非医疗队的法语培训效果良好,不久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语教研室修订了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五、六学期增设了《医学法语翻译》课程,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这些援非医生的感染,学生们学习医疗法语的热情非常高,好多人都希望自己毕业后也能去援非。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源源不断地为援外法语培训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满足学院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援外医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资源支撑。”赵随民说。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张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