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录】
今年10月,长期从事田野考察的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团队,在湖南省资兴市清江镇带头村发现了一处独特的连体式民居建筑。它们一般由两到三栋单体建筑组成,多的可达10多栋。左右连栋,前后连衢,排列整齐,秩序井然,可谓我国古代的“联排别墅”。
这些民居最早建于清代,最迟到20世纪80年代,就现存的民居建筑而言,历史并不算久。但是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千年之前的历史,仍旧在以活态的形式完好地延续传承。所有的民居皆以杉木为梁,土砖为墙,青瓦为顶,配以木质菱格窗。四周阡陌纵横,通向每一户人家。门前屋后,良田千顷,养育着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村外,黄家山居左,凉亭山立右,如青龙白虎盘守两侧。北面不远,则是终年水雾弥漫的东江湖。
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养育了带头村民居建筑的独特型制与形式。对于它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我们正在逐步展开研究。与此同时,为了保留带头村的建筑样式,并向外界展示它的建筑之美,我们不仅拍摄了大量的动态与静态影像,而且还绘制了12幅详细精美的建筑手绘图。
其实,给传统村落建筑绘制手绘图,是1997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至今为止,我们已经走遍4900多个传统村落,手绘出数千张建筑图。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福建的客家土楼;从青藏高原的藏式雕房与帐房,到新疆维吾尔族的米玛哈那;从湘中的府第式庄园、湘西与黔东南的苗侗干栏式吊脚楼,到黄山与婺源的黑瓦白墙……书院之中,浅吟低诵;戏台之上,舞曼歌轻;民居之外,祠堂宏阔,庙宇庄严,牌坊耸立村头,桥梁横跨水面,碉楼不语,宝塔犹存……一系列公共建筑点缀在村落之中,虽然数量不多,却至关重要,它们让村落更加体系齐全,功能完备。这些型制各异、特色鲜明的村落建筑,从南到北,依山临水,蔚为壮观,堪称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丰富、形态形式最多样、规模空间最宏大的建筑博物馆。
回顾学术史,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亲手测绘了大量宫殿寺庙建筑图,而对于民居建筑,唯元明清一章中辟“住宅”一节,进行了简要的文字描述。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亦著《中国建筑史》一卷,考察细致,资料宏富,然就内容而言,不如说名为《中国佛教建筑史》更为贴切。
诸如此类,前辈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要么集中于亭台楼榭,要么止步于寺庙宫观。对散布于全国各地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或一笔带过,或视而不见。如此大的存世体量,与如此小的研究篇幅,形成强烈反差。我们希望以自身之力,对现状进行稍微改观。绘制村落建筑手绘图,是我们尝试的一小步。
看到这些熬寒冬历酷暑得来的手绘图,我们还是很有自豪感的。可以说,梁思成及其他前辈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考察的村落民居建筑,我们正在有体系、有条理地把它们画出来。在摄影几乎普及到每一个人的今天,这些带着农业时代温度的手绘图,仍旧具有照片无法取代的魅力与价值。它不是机械工具的产物,没有冷冰冰的色彩。每一根线条,每一片明暗,都饱含着绘制者回望传统的深情。而且,照相机会将镜头里所有的东西都摄入进来,但画家可以主动取舍,只选取需要的部件进行描绘。如果从保留建筑结构与规制的角度而言,手绘图比照片更加重要。
2015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记住乡愁——湖南十村十记”,要求对湖南的十个代表性村落进行深入研究,重在“三记”,即图像记录、文字记述和文化记忆。其中,图像记录主要就是以手绘图的形式进行记录。在项目罗列的十个村庄中,彬州市永兴县板梁村的建村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358年,至今已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建筑体量与规模,堪称湘南之最。为了绘制好板梁村的建筑图,考察团队驻扎在村落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大部分时间里,队员们都是顶着烈日,不顾蚊虫叮咬,在现场写生。实在不方便写生的,才拍好照片,回到休息场所再画出来。绘制一幅尺寸不大的手绘图,平均需要三天的时间。其他九个子课题组,也都为每个村落留下了许多建筑手绘图。这些建筑手绘图,不仅可以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欣赏,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留存。万一将来这些建筑坍塌需要重建,手绘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具体参照对象。
将中华大地的传统村落建筑系统性地绘制出来,是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个长期课题,目前远未结束。我们希望,在到处林立着钢筋水泥建筑的当下,这些别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手绘图,能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让人领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告诉我们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巧妙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也能够向世人展示田园风光和怡人山水的诗意栖居生活,从而让人们的“乡愁”有更多寄放之处。
(作者:吴灿,系中南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