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怎么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0日 07版)

        【你问我答】

        #光明智库你来问#【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怎么做?】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关乎城市形象的建构。你心中理想的城市形象是什么样的?你所居住的城市有什么保护古建筑、传承城市文脉的好做法?本期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与你共话城里的故事。  

        @清墨几许:以前我理解的城市化,就是“拆”和“建”。您觉得让城市留住历史文化记忆,要做好哪些事情呢?

        @沈湘平:城市化不等于拆拆建建,让城市留住记忆首先需要观念的改变。有记忆才有传承,才能延续乡愁。城市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要敬畏历史、尊崇文化、以人为本,按照人的生活逻辑、美好追求来规划和建设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多听取文化学者、普通市民的意见。

        具体来说,要做好虚实两方面工作。所谓“实”,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存能留的坚决留,要拆的必须严格论证,少动大手术。所谓“虚”,一是城市记忆要以历史叙事、文学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走进课堂,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二是要充分运用数字虚拟技术,让记忆在虚拟世界中鲜活地存续。  

        @葛大爷的店:这些年,老城区改造进程加快,胡同里的四合院干净整洁。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您有啥好点子?

        @沈湘平:要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必须使之“活”起来。老城区焕发新活力,需要人气与业态相辅相成。没有业态人气就聚不起来,没有人气老城区就活不起来。因此,要根据老城区的具体实际注入合理的新功能、导入匹配的新业态。  

        @金陵逍遥客66:现在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博物馆,但是在多大程度上能起到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我觉得还有待评估。

        @沈湘平:是的,建设了博物馆并不等于完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捂得严严实实,成为可远观而不可接近的“盆景”,只能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有过什么,却很难达到传承的效果。其实,现在有些城市博物馆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例如,通过虚拟技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背后的底蕴;设置互动体验活动,让我们“亲历”文物的生产过程;制作文化创意产品,使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都是有益的尝试。相信将来会做得更好,让文物更可亲,更好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成亚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