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年届8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林洪亮出现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典礼上。
“在有生之年,我想把莱蒙特的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在这位波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字里行间感受这部波兰民族史话的精彩之处。”今年年初,林洪亮开始了这项80余万字大部头的翻译工作。每天伏案两三个小时,逐行字斟句酌,目前译出近30万字。“虽然现在有《农民》的中文版本,但那些都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从波兰文直译成中文的版本,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将波兰文译成英文,再从英文转译成中文,至少要经过两道翻译,原汁原味就无法保证了。”已经退休20多年的林洪亮退而不休,他在与时间赛跑,“特别想让中国读者增加对东欧文学的兴趣。”
两次巧合促成与波兰之缘
林洪亮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6月,南康解放后,他便立志当一名解放军。然而几次报名参军都因身高和体重不达标而遭拒绝。1952年,上高中二年级的林洪亮义务为新华书店当起了推销员。有一次,书店来的新书中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先读了起来。刚开始的好奇变成了之后的时而欢笑时而悲伤,时而热血沸腾又时而泪流满面。读着读着,林洪亮又萌生出新的理想:成为一个作家,写出像保尔·柯察金那样的好故事。
1954年春,到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刚刚一年的林洪亮因为表现优异,被学校推荐参加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统考。他不负众望,成为武汉大学五名被选派到东欧国家留学人员中的一个。三天后,他匆匆告别了正在防汛的老师和同学,就赶赴北京开始接受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培训。培训结束后,他拎着国家统一配发的两箱衣物,与同伴踏上了远赴波兰留学的征程。
“启程前,我对波兰的了解非常肤浅,仅从世界地理课和历史课上知道有这么一个东欧国家。至于波兰的文学知识,我也只是从鲁迅的文章中读到过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和显克维奇这几位作家的名字。”林洪亮怎么也没想到,他后来的工作竟然与这些作家结缘一世,相处一生。
领中国读者感受波兰文学之美
“奔赴波兰之前,国家本来计划让我在学成之后从事外交工作。但因为我家乡口音浓重,而外交工作基本上靠的是口译,我自知今后只有笔耕才是出路。在当时的中国,读者对波兰乃至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知之甚少。而我在接触了波兰文学之后,了解到波兰有很多享誉世界的诗人和作家,感受到他们蕴藏了丰富的文学宝藏。”留学过六年的林洪亮,对波兰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前三年对波兰古代文学史、19世纪上半叶波兰浪漫主义文学和19世纪下半叶波兰现实主义文学的系统学习,林洪亮了解到波兰文学源远流长,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其诗歌的成就不亚于意大利和法国。第三学年时,林洪亮已经阅读了大量波兰作家的鸿篇巨制,笔记作了十几大厚本。“我当时特别欣赏显克维奇的《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和普鲁斯的《玩偶》,曾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把它们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有机会进入波兰的文学宝库。”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时就在这个留学生的心里升腾。
1957年,林洪亮一边上课,一边翻译被波兰人民尊称为“诗圣”的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经过一番努力,又在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翻译家孙用老先生的提携下,林洪亮翻译的《希维特什》《青年和姑娘》《歌》《犹疑》四首诗出版了。这四首诗是直接从波兰原文译成中文的第一批作品,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1982年,显克维奇那部在波兰家喻户晓的《你往何处去》,在林洪亮四年的精心打磨下,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迄今,这部50余万字的史诗式长篇小说已经再版了七版,每版多次加印,累计出版几十万册。这在东欧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而早在1978年他开始着手翻译的时候,遇到过不少困难。“我笨人用笨办法。除了反复阅读原作外,还对《你往何处去》里所描写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一番学习和研究。为了寻找这方面的材料,我多次到东安市场旧书店去查找和购买有关古罗马历史知识方面的书籍。此外,我还阅读了一些波兰有关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这样,我有了一定的底气,翻译起来也得心应手。”书出版后,林洪亮也收到了不小的荣誉:1984年波兰文化部给他颁发了“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感谢他对波兰文化所作的贡献。
1996年,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多久,林洪亮翻译了她的几乎全部诗歌和40篇短文。2000年,由林洪亮翻译的辛波丝卡诗文集《呼唤雪人》,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2000年,也是林洪亮从华沙大学毕业后的40年,他又荣幸地获得了波兰总统颁发的“十字骑士勋章”。2010年,他再次获得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保护部颁发的“荣誉艺术——波兰文化银质勋章”。
从1960年回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直至今天,林洪亮可谓著作等身。干了一辈子的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他有几句话嘱咐后来者。他说:“既要会研究,写出论文和论著,也应该会翻译文学作品。没有文学作品的翻译,广大读者就无法了解该国的文学世界,论著写得再好也相当于在放空炮。”最近,他把家里的几千册书籍捐献了,其中不乏已经伴随他半个多世纪的老旧版本。“2600册中文书给了老家南康,八九百本波兰文的原著给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有600多册给了首都图书馆。”林洪亮的善举,只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
一个甲子,从当年初出茅庐不识一个波兰文字母,到今天手持汉光笔驾轻就熟地翻译波兰小说、诗歌和散文,林洪亮架起了一座桥,缩短了中国读者与波兰作家之间的距离。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 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