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川试比高的红色舞狮、在黄土地上激情跳跃的陕北汉子、火光四射中的游龙队伍,福建土楼里热闹喜庆的团圆饭……日前,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再次亮相湖南凤凰古城。此前,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三届。今年的第四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征稿,特别增设了有关精准扶贫的摄影展览,以展现在精准扶贫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主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摄影作品。
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而民俗摄影恰恰可以以民俗摄影者为先锋、民间工匠及民族文化传人为生力军,唤醒乡村传统文化的活态记忆,为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扶贫工作注入力量。以民俗摄影为抓手,聚集扩张各民族浓烈的民俗人气,让传统的民俗文化走向世界,从而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定各民族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这正是民俗摄影的作用与魅力所在。
民俗摄影是用摄影手段去反映人类的生活习俗,这是人类认识自己、了解昨天的一扇窗。更何况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多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濒临消失,仿佛在提示我们要回头望一望。摄影人要把发掘抢救、拍摄整理、保存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来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采风、猎奇之上。因此,民俗摄影的价值除了摄影美学价值以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应当具有较深厚的民俗内涵,创作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其内容应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范畴或一个事象而展开的情节链条。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反映民俗事象时,应注意每一幅照片所体现的是各动态阶段中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即通常所说的关键一瞬、精彩一瞬。
民俗摄影是由本身的宗旨、使命和特性所决定的。其使命是全面记录、展现、发掘、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而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题材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科研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所以,民俗摄影作为最直观、最有效的宣传表现手段,理应成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摄影者需要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民俗摄影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市场机遇,可以紧扣精准扶贫主题,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力农村改变村容村貌和践行新乡风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大部分旅游景点,尤其是山水类和民俗型旅游景点,最早都是被摄影者们发掘和宣传的。美景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应该在路上;旅行也不仅仅去目的地,还需在沿途感受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也正是如此,优秀的风光和民俗摄影师多产于旅行摄影者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隐藏在大山深处、偏僻村庄的一些民俗文化开始逐步消逝,所以,民俗摄影者肩负着寻找历史、挖掘文化的社会职责与担当。其中,公益性的文化扶贫活动更是一项重要任务。
几年前,摄影家贲道春和刘俊来到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发现曾与宣纸、毛笔、茶叶齐名的中国传统油布伞,在这里仅存郑家伞坊一家了。1991年,郑家伞坊的坊主郑国民自筹资金,创办了油布伞厂,可是市场一直打不开,面对这门濒临失传的制伞手艺,郑国民几乎无法再经营下去了。面对郑坊主的苦恼和叹息,贲道春、刘俊用镜头记录下一把把成品油布伞,被涂上桐油的伞衣展示出特有的黄色,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别样美感。同时,他们还拍下打眼、穿线、组装等油布伞制作工艺。拍摄后,两位摄影家认真制作出以伞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分别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传播,同时把作品投入许多摄影比赛的征集活动之中。
不到三年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陆续来到伞厂拍摄,佳作不断出镜,引来了作家、画家,甚至各类影视剧组的关注。由于摄影作品的大力传播与推广,伞坊慢慢活了,市场也随着油布伞文化的传播,良好地经营起来。如今,油布伞厂现已成为安徽泾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
一个地方要脱贫富起来,经济、交通等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吸引,这需要一种特殊的集体心态。这种心态,简单说来,就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吸纳、呈示和保护,不管它来自何处。对于一时还不能辨别美好还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给予存在的权利。
民俗摄影作品必须深接地气,当万幅照片洋洋洒洒辉映凤凰古城时,不仅用直观可感的影像展示出自然之秀和人文之美,而且以民俗摄影搭起了连接世界的桥梁,开阔视野、互动往来,奉献出具有国际水准的民俗摄影精品。
今后,我们还应该在文化扶贫的持久战中,把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民俗摄影作品汇编起来,建成能为人类文化作贡献、有作为的真正宝库。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要完成如此大业,我们需要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志同道合的热情朋友的加盟,以此让中国的民俗摄影走向世界,在世界民俗文化中占有当之无愧的一席。
(作者:刘冻,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视觉文献”实践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