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江苏无锡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仓促建设并点火,酿成群体性事件,致项目搁置5年无人敢提。无锡新一届市委带领全市党员干部不回避、不退让,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以扎实细致的群众工作、贴心务实的惠民举措,赢得了99.7%的群众支持,实现项目原址复工投产。两年多来,项目稳定运行,没有一起环保投诉。
从强烈反对到99.7%的群众支持
2011年,锡东发电厂没有提前公告就点火调试,带来恶臭污染,引发周边村民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之后,项目中止。
当时,无锡日产生活垃圾约4000吨,最大的桃花山填埋场设计日处理量只有800吨。超负荷填埋,桃花山库容会在2017年10月告罄。锡东电厂烧不起来,无锡的垃圾将无处可去。
但有干部担忧再引发群体性事件,“宁可加高桃花山,也不要碰锡东这座‘活火山’”。
一闹就停和一味蛮干,都不符合群众利益。2015年4月,新一届无锡市委主要领导带头理清思路、转变观念:“认准的事就不能退缩,关键是要找到解开群众心结的‘钥匙’”。
一年调研准备后,无锡确定了复工方案:坚守底线,不损害群众利益;采取最高标准、最好设备、最优工艺,把项目建成安民、亲民、富民工程。
之后,曾对项目强烈反对的黄土塘村民黄迪涛发现村里有了新变化:干部一趟趟往村里跑,学校、公园等新设施建起来了,村庄整治让一些年年淹水的人家不再受淹。大家纷纷签下复工认同书,“烂尾”多年的电厂又动起来了。
2017年9月,电厂重新点火成功。专家验收说,达到了当时国内最高标准,超过“欧盟2010”水平。
“两年多来,没有一起群众举报。正进行的二期扩容,也得到群众支持。我们这才敢说,工作经受住了检验。”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以人民利益为基层治理的逻辑起点
锡东电厂项目涉63个自然村、900多家企业、2万多人。怎么做通工作?当地吸取教训,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坐标,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
无锡市副市长陆志坚说,揪住群众对技术有疑虑、对项目不知情等症结,市(区)镇抽调1800多名干部组成240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做工作,征集了2.9万人次意见,合理解决上万条诉求。
为消除疑虑,当地先后组织村民6600多人次往周边垃圾焚烧电厂参观。为让群众知情参与,建设目标、决策信息全部公开。村民成立了监督组,复工到点火中间随时可以喊停。
“这里企业多,我们就发动企业做职工的工作。”东港镇党委书记胡小坚说,老干部、老党员、各界人士都被发动起来一起“开锁”。
工作组要求所有说法、做法、手续都有法律依据,光是让群众签字的“认同书”,就反复咨询专家数易其稿。无锡市政法委书记谢晓军说,占住了法理就有了底气,各方依法治理保证了复工秩序。
在东港镇,开了半辈子货车的村民陆新红,拆迁中分到了房、换了社保,有了稳定工作。在长泾镇,村民盼了几十年的东清河大桥即将建成。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更多钱不是补到人头,而是花在集体,群众也认可。”
无锡市副市长朱爱勋说,当地设立了500万元公益金用于生态补偿。将来还要把电厂效益与周边群众利益挂钩,建立可持续的成果共享机制。
敢担当善作为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今年6月,锡东电厂复工联合工作组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电厂成功复工不仅激发了当地党员干部的斗志,更重塑了基层治理格局,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我来当这个工作组长,出了问题,由我负责!”2016年10月,决定复工的市委常委会上,李小敏的这句话令干部们拍手叫好。
为什么果断拍板?因为李小敏觉得:“不能错过处置难题的窗口期,更不能击鼓传花把问题留给下一任。”
“上级敢担当,我们才有做群众工作的底气。”一名基层干部说。
战胜风险挑战,必须艰苦斗争。工作组干部大多吃住在一线,每天“定目标—做工作—以评代训”,周而复始;市委市政府领导频繁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解决最难的问题。
基层组织能力强不强,啃“硬骨头”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干部们表示,服务群众基层党组织才有凝聚力。电厂复工提升了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还要让这种能力生根,把惠民服务坚持下去。
复工也是治理秩序重塑。工作组还集中整顿了当地抢工程、欠账、违建等问题,扭转了社会风气。在有些村,工作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罢免了惹民怨的村民组长,群众拍手称快。
工作成果看长效,事业长青看制度。无锡正努力把复工中的群众工作经验变成常态化的工作制度。比如,江阴就在拓展“一张网络管治理”,让群众心声有人听,群众难题有人解,让群众办事八成不出村、九成不出镇、矛盾就地化解。
(新华社南京11月7日电 记者刘亢、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