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名词的“现代化”

    作者:王鼎钧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8日 13版)

        【闲思杂录】

        有位仁兄,大概五十几岁了,提到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称之为“小瞎子”,而且“瞎”字读轻声,“子”带儿化韵,说得轻快,听来轻佻。我有理由怀疑,这位仁兄受教育不多,从未参与慈善事业。

        所谓“现代化”,由一些名词的汰换可以指证:原来说“残废”,后来说“残疾”,再后来说“残障”,现在说“机能障碍”。原来说“瞎子”,后来说“盲人”,现在说“视障”。原来说“聋子”,后来说“失聪”,现在说“听障”。名词的每一次汰换代表一次开化、一次进步,听某个人遣词用字,就能知道他是文明进程中哪个阶段上的人。

        名词的背后是观念。我小时候,民间信仰认为一个人残疾是因犯了罪,造了孽,是天谴,是报应。现在知道全世界有4000万人失明,原因很多,先天体质、卫生习惯、医疗水准、教育程度、经济能力,都有关系,盲者本人并没有责任。现代化的人应该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现代社会有一个明显的亮点,许多机能障碍的人在各行各业成了明星。例如印度尼西亚有个人,名叫Zach mad Zulkarnmin,四肢仅有上臂,他用上臂和脸固定相机,用嘴巴和下巴按下快门,成为摄影家。例如华东理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高羽桦小姐,生来就有听觉障碍,从前,这样生来就聋的人也是哑巴,她听不见人家说话,不能学习。现代有所谓特殊教育,使她能够读完大学,并且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一段视频上了网,有3000万次以上的点击量。还有芝加哥男孩马龙,右手机能障碍,他用左手练习钢琴。后来他遇见名师,告诉他世上有只用左手的钢琴家,也有只用左手弹奏的曲子。他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78岁举办第一场音乐会。

        如此这般,现代社会对机能障碍的人就不仅是同情了。

        (作者:王鼎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