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
#光明智库你来问#【美好生活里,怎么少得了治理】提到“制”和“治”,你会想到什么?新时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盼,对此,我们如何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当前,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走入千家万户、文明养狗越来越成为共识……在你的生活里,最关心哪方面的治理细节?我们邀请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贾丽民和你聊聊。
@葛大店的店:这些年感觉不少制度立了起来,比如新版《太原市养犬管理条例》前两天正式实施。每个人都讲规矩、守规矩,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有序。想问问,制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贾丽民:《孟子·离娄上》有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就算是像离娄那样拥有敏锐视力的人,像公输班那样拥有精良手艺的人,如果没有圆规和曲尺,是无法画出方形和圆形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想要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讲规矩、按规矩办事。缺少了制度,美好幸福的生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愚人记事-366:生活在京津冀地区,明显感受到环境质量在持续改善中。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制度发挥了不小作用。您觉得呢?
@贾丽民:我身处天津,明显感受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冬季来临时,红嘴鸥会如约而至,成为海河一景。
其实,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老百姓对好日子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好日子的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变化,制度建设也应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久久为功,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
@MissSuede: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行。我们建立完善了很多制度,但还是会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种情况咋改变?
@贾丽民:“制”是“治”的前提和基础,“治”是“制”的目标和过程。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始终以老百姓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准绳,切实做到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零公里”、基层组织“零休克”、干群关系“零隔阂”。
@清墨几许:以前办理材料,比如异地医疗报销,经常要排大队、多跑腿,现在“一份资料,全国共认”。这样的治理细节值得点赞。
@贾丽民:民生无小事,将民生工作落小落细落实,要一件接着一件办。具备“绣花态度”,面对老百姓生活中所谓“芝麻大点的”琐事,要事无巨细;狠下“绣花功夫”,面对一些复杂的陈旧性问题,要真诚沟通;发挥“绣花精神”,遇到问题时精细分析,将问题逐个化解。除了有绣花的态度、功夫和精神,还要有“针”和“线”,也就是咱们的制度,用制度来更好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增福祉。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正翔、蒋新军、马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