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景音乐的表演形式,再现烈士顾正红带领大家奋起反抗的英雄事迹;通过二胡和朗诵的形式,将东台五烈镇、时堰镇、三仓镇等烈士事迹组织起来,讴歌烈士的丰功伟绩……近日,一场以《红色印迹》为名的专题文艺演出在江苏省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精彩的演出使得全场观众几度起立鼓掌致敬,甚至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次演出的节目是以128个烈士命名的村镇为创作背景,我们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些在革命年代付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盐城市歌舞剧院院长、《红色印迹》专题演出总导演徐金峰说道。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盐城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在盐阜大地上,128个以烈士命名的村镇,寄托了人们对英雄烈士的无限追思与怀念。
“我们村原来叫高庄村,不叫世明村。”谈及村组改名的历史,在盐城市阜宁县世明村,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句。
1943年3月,在对盐阜地区第二次“大扫荡”失败后,日军派了600多人寻找我军进行报复,在时任新四军第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的指挥下,我军击毙日伪军260余名。随着敌军增援的到来,为掩护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年仅31岁的童世明壮烈牺牲。
“郭猛镇、潘黄街道、四烈村、五烈镇……”在盐城,像这样以一位烈士或以烈士集体命名的村镇一共128个。
烈士精神需铭记,更需要后代传承。
9月伊始,一群来自盐城市响水县第一小学的特殊“游客们”走进了以烈士郑华余命名的华余村,聆听临时“导游”、九旬抗战老兵周仁甫为他们讲述郑华余烈士的英雄事迹。虽年事已高,但一讲起老战友的生前事迹,周仁甫依旧精神矍铄。“多为孩子们讲述烈士的故事,才能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周仁甫告诉记者。
编纂烈士传记、排练话剧、开展“红色大讲堂”活动……在盐城,烈士的故事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人们之间流传。
“昔日的战火烽烟虽已消散,但关于烈士的事迹我们不能忘却,是血脉传承的红色基因孕育了盐阜儿女。”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为祥说,每一个以烈士命名的村镇都是我们盐阜大地上珍贵的红色印记。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