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俺们全家一年能收入好几万元,不用再担心返贫了!”深秋时节,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蒲庄村农民朱永勤、刘蒲丽夫妇,脸上洋溢着踏实和自信。
朱永勤、刘蒲丽夫妇一家6口人,夫妇两人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还要供养两个中学生,不能外出打工,没有经济来源。从去年开始,他们加入了由贫困户组成的合作社,融入县里“5+”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中,不但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资产收益,还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牧原集团的养猪技术工人。
朱永勤、刘蒲丽夫妇享受到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来源于河南省内乡县。这个模式的引领者就是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曙光。
如今像朱永勤、刘蒲丽夫妇一家一样,享受到“5+”资产收益扶贫效益的不仅有扶沟县的贫困户,还有全国13个省(区)49个县的13万贫困户36万人。
让贫困户融入优势产业
内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山势陡峭,涧狭沟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多户,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要想让这些贫困户如期脱贫,须利用国家扶贫贷款,让贫困户融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尽快实现从零到一的增收突破,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奠定扎实的经济孵化基础。”杨曙光说。
要实现如期脱贫,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为了能创新,杨曙光一方面把眼睛盯在国家扶贫政策上,一方面盯在龙头企业上。2016年夏,“5+”扶贫模式正式创立,通过“地方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让脱贫成为多方共同的责任担当。
杨曙光介绍,这一模式由党委政府主导,组织全县各乡镇村贫困户建立聚爱合作社,由国开行河南分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发放扶贫贷款,合作社整合流转土地、利用贫困户扶贫贷款,根据企业设计要求,统一建设高标准猪舍,企业租赁猪舍养猪,确保每一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的现金收入,并优先支持贫困劳力就业和参加各类公益岗位,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激发内生动力。
“5+”扶贫模式,使政府的有形之手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有效链接,建立起“五方”利益共享机制:贫困户嵌入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之中,大大减少了投资风险,实现了“抱团发展”,获得稳定增收。龙头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抗风险能力,帮助贫困户抵御了风险,既推进了自身主业发展,又为贫困户创造了稳定收益。金融资源变成资产,政府部门在组织服务中获得脱贫攻坚的强大助推力量。
为“空壳村”注入发展活力
如何让“5+”模式在更大范围发挥效用?如何通过多方参与,为“空壳村”注入发展活力?杨曙光在不停思索。
在实践中,内乡县不断优化和提升“5+”扶贫模式,在资产收益的基础上,增加了转移就业、劳务外包等途径,同时加大消费扶贫、订单扶贫力度,打造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全面撬动小农户通过市场实现更好的增收效益。在这种基础上,目前全新的“3+N”扶贫模式已在河南南阳市整市推进。
借鉴“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共担机制,杨曙光和县委、县政府还引导全县97个贫困村成立集体股权经济合作社。“通过整合村级各类资源,入股牧原集团旗下建筑公司,让企业为合作社赋能,让合作社实体化获得好的收益,支撑村支两委更好地带领农户走进市场、发展扶贫产业,实现共同富裕。目前97个贫困村已实现收益1300多万元。”杨曙光说。
在创新的引领下,“5+”扶贫模式已在短时间内走向全国并产生广泛带动效应。为挖掘减贫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今年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内乡启动了中国县域首个联合国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将内乡打造成一个可供世界借鉴的减贫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脱贫攻坚模式创新,根本上还是要把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个主体的力量调动起来,把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为未来农村发展引来源头活水,实现从脱贫退出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转变。”杨曙光说。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