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浙江财经大学这所伴随着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而起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将迎来45岁生日。45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财经办学传统,风劲帆满,破浪前行。当前,学校正在大力实施“党建领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文化荣校、校友名校”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
近年来,学校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精心筹划、全盘设计、系统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与管理上联动发力,新制度与新举措不断,创新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的真正主体,奏响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强音。
顶层设计方向明做实人才培养的多通道
去年9月,当2018级本科新生入学翻开自己4年的培养方案时,大类分流、专业准入准出、三课堂、微专业、本硕贯通课、短学期课……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名词让他们感到新鲜和兴奋。
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长钟晓敏指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打下基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学校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为此,学校从2018级开始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大胆创新。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应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基础上,把全校45个本科专业分成14个专业类进行培养,设置“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个性化培养”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搭建复合型、跨学科的培养体系:新设人工智能、创业管理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增设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三课堂,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新设通识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短学期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等;对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造。
以2019年第一次开设的短学期课程为例,首批建设包括学科前沿研讨、本科生科研训练等六个大类33门,“绿色金融前沿专题研究”、“ERP综合实训”等课程令学生耳目一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直击学科前沿热点问题,以及直面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这一次的改革正是“以生为本”的生动体现,课程体系不只是遵循学科的知识逻辑,而是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培养路径,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修读,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
模式更新思路清建好专业转换的立交桥
为尊重学生的专业意愿,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专业选择,学校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专业准入和准出制度:学生从入校起直至大二下学期都可通过准入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错过准入机会,同时又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修读两个以上的专业,毕业时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准出。准入准出最大限度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选择专业的桥梁和通道,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完美体现。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初,学校开展新模式下第一次专业准入工作,各专业类不设流出人数限制,本次提出准入申请的学生共276人,最终完成准入252人,准入成功率达91%,远超以往同期。2019-2020第一学期初,学校开展了2018级的第二次专业准入,完成准入60余人,同样远超以往同期人数。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流向,外国语学院一位同学酷爱中国文学,因为缺乏兴趣,其原专业课程成绩大都在及格线上下浮动,按照传统的转专业制度,连申请资格都不具备,而他本次顺利地进入了人文与传播学院。也有同学提前进行毕业准出的准备。金融学院一位同学想转入自己喜欢的外语专业,由于错过了专业准入,该同学积极准备进行准出,修完目标专业的课程后,争取从外语专业毕业。
专业转换自由是建立在学校对专业实力自信的基础上的。为了做强做实专业,学校自2013年开始就不再增加专业总量,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的内涵建设上,5年来停招6个专业,增设全省首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布局。学校以专业定期评估和专业大类分流、专业(类)准入准出制度来激活专业竞争力,强调专业教学质量和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和强化在省内外同层次同类型专业中的领先优势。《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近年来全校绝大部分专业实现专业位次比连年上升,进入五星级行列的专业逐年增加;学校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数量比例占全校招生专业总数的31.11%,有超过60%的学生进入优势特色专业学习。
课堂革命步子稳开拓优化教学的高速路
课堂上,学校会计学院ACCA专业的俞子琪像往常一样打开微信并对准了教室大屏幕上的二维码,熟练地在弹框中输入一串特殊的数字,只听“叮”一声,手机提醒她已成功加入课堂。在《程序设计基础》的课堂上,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的王杰紧紧盯住投影屏幕上的微信头像滚动,随着老师的一声停止,他的微信头像停在了屏幕最中央,随后他走向讲台准备分享课后作业。
这样的场景在学校的课堂随处可见,学校大力建设智慧教室,引进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智慧课堂教学工具,为老师们编印《互联网+教学指南》,多次开展“互联网+”课堂教学培训,举办“互联网+”课堂教学大赛。在线开放课程和“翻转课堂”成为老师课程建设的自觉,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建“慕课”,财经类核心课程“慕课”已基本建成。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在每一堂课上进行着融合。
传统课堂教学改革一浪高过一浪,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也大步前进。学校实施竞赛项目负责人制,落实“一院一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拼搏在竞赛场内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中,浙江财经大学的位次由2016年的第238位进步至2018年的208位,在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排名结果中位居第12位。
从严治教学风正树立严格管理的红绿灯
浙江财经大学自办校以来就坚持对不规范的行为亮“红灯”。学校于2013年取消了毕业前清理性考试,是浙江省内较早取消该考试类型的院校。不但如此,学校还全面强化考试要求。2016年学校全面修订课程考核办法,对试卷要求、考核难度进行了详细规定,制度甚至细化到一个教学班90分以上的人数不得超过20%。制度实施4年来,分数分布的达标率从75%上升到90%,提高了课程的挑战度与难度。
为了严格日常管理,实现对学业的动态管理,学校2019年修订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收紧学业预警条件并严格规定预警工作的分工和实施流程,废除达到预警条件后仍可“申请试读”的相关条款,将严格管理与学生的成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为了把住出口环节,2017年学校修订了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补授学位的条款由10条大幅精简为5条,进一步收紧了发表论文获得补授学位的条件,封堵了学位补授的漏洞。制度实施以来效果明显,通过发表论文申请补授学位的人数从往年数十人下降到现在的个位数。
从严治教的同时,学校也不忘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在浙江财经大学,只有两个学生的数学课并不是在培养博士,而是给本科开出的课堂,这种超小规模的课堂越来越多。据统计,学校近两年增开课程近150门次,其中10人以下开班的有108门次,2人开班也有12门次。为了保证学生准入准出的目标得以实现,学校一直在降低开班人数的下限,从15人降到10人,并要求准入准出核心课程在师资允许条件下争取每学期都开设,由此10人以下的课堂渐渐多起来。
浙江财经大学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成果初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全校本科生升学率从2015年的9.38%上升至2019年的26.23%,位列浙江省属高校前三。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毕业生平均薪酬排名全国75位。
校党委书记李金昌在给2018级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时勉励每一位浙财学子:“内外兼修,不负韶华,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生为本,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浙江财经大学必将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