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从甲骨到图书,照亮着文明的征程

    作者:陈雪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02版)

        【光明论坛】

        “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的两个展览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一种历史的呼应:无论是昨日的甲骨还是今日的书籍,文字与其媒介相生相长,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文明的诞生,照亮着文明的征程。

        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文明史,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以历史的眼光观照图书,每一册书都会显现出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代。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收录了1484个“为什么”,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的,是李四光、竺可桢等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亲自为下一代撰写手稿,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年一代的心中。1978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一些书店被挤得水泄不通,那一令许多人难忘的购书盛况缘起于1978年春天。当时,中央决定重印35种中外文学名著,调拨1500吨纸,相关单位日夜兼程,迅速印制,赶在“五一”时发行,《东周列国志》《唐诗三百首》《一千零一夜》《安娜·卡列尼娜》……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经典,成为改革之初的一抹底色。1993年完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如果撰写这套书的成书故事,其中将会出现大量人物,因为全书凝结了22600位学者及出版人的智慧。

        若加速转动时间的齿轮,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著述的民族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在甲骨上刻下文字,促成了自觉、系统的文字记录的形成,此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像是中国文字的“基因”一般,一脉相承到今天。春秋时期,传抄促进了思想的大发展,竹简、木牍、帛书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化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出现。印刷术更被称为“文明之母”,其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已无须赘言。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正式出版物资源已超过600万种。如果说甲骨文展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先声”,那么,图书版本展则说明了文化的普及。

        图书版本展与甲骨文展的同期举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文明。文字及其载体,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但也因为人们大多对它们习以为常,其价值常常被人忽略。这类展览内涵丰富,在构思、组织策展方面,格外要求深入浅出,让观众既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认识到展品的独特价值。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从甲骨到书籍,是千古一瞬,亦是一瞬千古,将其串联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呵护文明的精神传统。

        (作者:陈雪)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