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赋能

    作者:沈剑光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15版)

        今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集中释放了一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红利,包括高职扩招百万、启动双高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但我们必须正视,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仍是“短板”,职校学生无论是在学历、职位、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都缺少人生出彩的机会与条件。

        当前,积极转变对职校学生的负面评价,寻找挖掘职校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通过合理设计职业教育通道为其生涯发展赋能、助其人生出彩,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旨归与追求。

    “标签”固化禁锢职校学生成长发展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职业教育始终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教育类型。现实中,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存在较深的偏见,将职校学生贴上“学困生”“后进生”等标签,这些标签禁锢了这批学生,让其不能发现自己闪光的一面。

        从家庭层面来看,大部分职校学生在学业表现上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一个无法提供基础性支持的家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项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发现,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约20.8%的学生来自贫困县,约77.31%的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少于5万元,43.1%的学生有过留守经历等。许多父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而疏忽了对子女的关怀与照顾,无力为子女的学业给予有效督促和帮助。

        从学校层面来看,大部分职校学生都是在现行选拔考试中因成绩较低而被筛选下来的“落榜生”,是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牺牲品。

        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健康氛围和制度环境。有调查表明,仅有6.0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技术工人享有较高社会地位,而61.62%的人则认为地位不高。这背后所折射的不仅仅只是技术工人在待遇和收入方面的相对劣势,而更重要的是技术工人在职业尊严与社会声望方面的严重缺失。

    视角转换发掘职校学生的潜能优势

        如何转变当前社会普遍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

        从职校学生的个人体验而言,现行考试制度出彩的学生大都是在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表达智力占优势的学生,而绝大部分职校学生认为自己优势不在于语言表达和数理逻辑之类的智力,且自己潜能远远没被挖掘。那些在升学考试中“落败”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仅仅只是在注重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纸笔测试中不具备智力优势,而他们的智力优势往往就在于纸笔测验无法体现的领域,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从职校教师的教育观察而言,职校学生的潜能优势主要表征为操作实践型特征。研究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倾向于外向、直觉与感知,具体表现为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灵活等学习特征优势,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操作性与策略性的知识。据调查,绝大部分(78.4%)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潜力远没有被挖掘,而他们的优势至少表现在屡败屡战的意志力、丰富的爱心、很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发达的形象思维等方面。因此,对于职校学生而言,在学习内容方面,更加适合程序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合观察、模仿、演练、动手操作类的实践学习。

        从行业企业的用工评价而言,较之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职校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具有心理品质方面的长处,只不过这些潜能长时间地被压抑着,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或者是表现在学术学习以外的活动中,如屡败屡战的意志力、较低的定位期望、较强的可塑性以及充沛的精力。近年来,不少企业反映职校学生愿意从基层做起,能够吃苦耐劳、服从企业安排,并且具备较强可塑性,因此在就业竞争中优势明显,远远超过了他们当初上职校的预期。

    人生赋能助力职校学生成就出彩人生

        赋内在驱动之力,就是要缓解职校生对于学业学习的自卑心理,以发掘他们的积极力量、品质为出发点,引出其心中被长期遮蔽的成长本能,重新形成自我认知、明确发展目标。

        赋技术操作之能,就是要面对人工智能不断增能、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新时代,提供最适合职校学生智能优势的教育内容,促使其成为自己生涯发展的主宰者,成为我国工匠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赋生涯晋升之机,就是要打通学历学位、职业资质、人事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最终出口,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具体到教育内部,一是要设计公平合理的选择机制,赋予学生选择不同类型教育的公平机会,改变由于考试、选拔、录取等机制缺陷而造成的不同类型教育层次高低之分的现状,让选择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享有同等的发展利益。二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生自由流通的渠道,消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壁垒,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畅通职教学生成长通道,让技术技能人才有不断上升发展的通道。具体到教育外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人事、福利等相关政策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构建初级、中级、高级到特级的技师晋升机制,率先为高技术技能工人赋能,给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营造全社会尊重、崇尚技术技能人才的氛围。

        (作者:沈剑光,系中国职教学会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宁波职教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