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语】
制造业是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必须坚持制造业发展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首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尽管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17年制造业增加值仍高达24.05万亿元,占GDP的29.3%;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制造业增速保持稳定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其次,制造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17258.2万人,其中制造业4178.3万人,占24.2%;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37413.0万人,其中制造业5775.8万人,占15.4%。而且与其他产业领域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部门相比,制造业由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能够提供较高薪酬水平的工作岗位。
再次,制造业是主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根据WTO的数据,2017年全球商品和商务服务出口230862.3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177285.2亿美元,制成品出口121605.4亿美元,制成品出口占商品与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52.7%、商品出口总额的68.6%;如果考虑到商务服务出口中还有1886.9亿美元商品相关服务,则制造业及相关服务出口可达商品与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53.5%。制造业在我国出口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2017年我国商品出口22633.5亿美元,占全球12.8%,居世界第一位;商务服务出口2263.9亿美元,仅占全球4.2%;制成品出口21251.2亿美元,占全球17.5;制成品出口占商品与商务服务出口总额的85.4%、商品出口总额的93.9%。
同时要看到,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器。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部门。2017年,商业企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之中的制造业占比,日本、德国、中国分别高达86.8%、85.0%和85.0%。除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之外,我国的R&D经费支出、R&D人员和有效发明专利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在向创新驱动发展迈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制造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制造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超过50.5%,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2.2%。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需要制造业提供设备、工具、原料的生产资料,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尤其离不开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同时,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也会衍生对服务业的需求,带动金融、法律、物流、咨询、会计审计等附加价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此外,制造业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推动力。虽然有一些制造业企业的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但制造业并不等同于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企业能够做到绿色、低碳发展。同时,治理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需要制造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需要制造业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提供先进的装备、新材料和其他高科技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最后,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没有先进的制造业,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中会处于低端分工地位,而且在全球国际竞争中处于受制于人、被动挨打的局面;没有现代化产业链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不能自主制造尖端武器装备,就不能有力地保障国家安全。
我国不仅要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将制造业比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且要不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量大转向质强。一是优化制造业结构。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和产业链环节的比重,降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弥补产业链短板,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二是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并向其他产业领域扩散。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三是推动制造业的业态创新。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升级,制造业将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转型;另一方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制造业产品可以衍生出丰富的增值服务,成为企业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制造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
(作者:李晓华,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