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共和国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人物】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我的祖国》,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一条大河”。因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这首歌再次被许多人唱起,89岁高龄的郭兰英因此“又”火了一把。为什么说“又”呢?有人说,郭兰英是近代中国从旧戏曲走向新歌剧的第一人。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郭兰英这条“大河”,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激荡”出足以标记一段历史的经典作品。《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八月十五月儿明》《刘胡兰》……她的作品代表了几代中国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不懈追求。从艺80多年来,郭兰英火了一次又一次,粉丝遍及各个年龄层。在这一意义上,歌唱艺术领域,几乎无出其右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郭兰英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生长于旧社会的郭兰英,4岁时,以“五个铜子儿”被送到戏班子当学徒。“相当于七八十块钱,连一百块钱都不到。”她说。在不堪回首的打骂中,郭兰英练就一身童子功。14岁时就成为戏院头牌,蜚声太原、张家口一带。那时,许多戏迷“宁卖二斗红高粱,也要听郭兰英唱一唱”。不久,张家口解放,郭兰英迎来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共产党来到戏班子给唱戏的人做工作,说谁参加革命?那个时候我说,我参加革命。”这是郭兰英人生中第一次主动做出的重要选择。她从为自己“人前夺萃”而唱歌,转变到“为人民唱歌”。
几十年来,郭兰英以精湛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艺德,成为“歌唱家中的歌唱家”。许多歌唱大家,都从她身上窥见了歌唱艺术的门道,走上歌唱艺术的道路。
歌唱家李光曦说,20世纪50年代末,剧院里有很多知名的歌唱家,但只有郭兰英的演出每次都能打动观众。他向郭兰英讨教表演的秘诀,她说:“只要进入歌唱状态就要一股脑儿地去表现,感情、咬字、身段和唱词都达到最好才是成品,卖弄声音只是半成品。”
歌唱家吴雁泽当时怎么也唱不好“杨白劳”的一段高音,为了能当面请教郭兰英,他省下三天的伙食费,买了郭兰英音乐会的票。“我感觉她唱高音特‘方便’,声音像在鼻子前面牵着走。所以演出结束后,我还‘赖’着不走,等在化装室的门口。等她出来,我就问她,‘您是不是唱高音时总感觉有根线牵着?’郭老师道,‘傻小子,你说对了,这叫一线牵!’”如获至宝的吴雁泽回到学校时已夜深人静,他径自来到琴房,打开琴盖放声唱起来,“哈……(高音)有了!”由此,吴雁泽在音乐学院获得了“夜半歌声”的“美名”。
有演员向郭兰英讨教演唱技巧。郭兰英问她:“你用什么唱?”对方回答:“用嗓子。”郭兰英说:“唱歌应该用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用眼睛唱就是用心唱。于是,观众看到《白毛女》中的喜儿,手拿二尺红头绳,两眼放出喜悦的光芒。在唱到“王大春”时,眼中则是少女的娇羞顾盼。到现场观看郭兰英演出的人,无不被她在舞台上绽放出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改革开放后,郭兰英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机会更多了。但她却悄悄告别舞台,走上音乐学院的讲台,为国家培养更多歌剧演员和歌唱人才,成为她新的志业。为此,她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和老师。她迫不及待地想把毕生所学掏给学生。
著名词作家乔羽曾称赞郭兰英,她走到哪里,哪里便成为音乐的节日。“谁能适逢其会,谁就能在那样一种节日气氛之中体会到音乐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一种多么深切的关系。”
“人一辈子路很长,关键的几步要走对。我不怕吃苦受罪,我愿意跟着党走,这才有了我的一切。”郭兰英说。国画老师李苦禅曾为郭兰英画过一幅墨兰,题为“兰为王者香”。郭兰英在后面加上一句“吾为人民唱”,这既是她的自勉,也不啻为她一生的写照。
(本报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