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翻开电脑,思索着要用怎样的标题写这篇故事。突然,儿子敲门说了一句“妈妈,打开门一下”。我,被点醒了。
何谓“打开”?“打开”的方式有很多种,打开一个盒子;打开一扇门窗;打开智慧的大门;也可以是,打开心门。
作为一名耳鼻喉科的护士,我最希望打开的是聋哑患者无声的世界。他们,听不到美丽的声音,说不出动听的话语,只能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异于常人的外表,却无法像常人一样交流,造成了他们生活状态的混乱。聋哑儿童,则是最弱势的聋哑群体。聋哑的孩子,在呱呱落地时无法感受到父母的欢呼雀跃,只能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这寂静的世界,悄然地把自己的心声聆听。
那天,来了一位耳聋小患者,和我闺女一般大,美丽的大眼睛水亮亮的眨着,头上梳的小辫子也是精心打理的,谁会想到才刚一岁半,又这么可爱的宝宝是个聋哑儿童。
妈妈抱着宝宝来到护士站,坐到我的对面,我轻声地问道:“孩子有药物过敏史吗?”
妈妈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当我重复我的问题时,她拿过我手中的笔,在纸上写着:“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聋哑人”。
看着这行娟秀的字体,我的心里为之一震,这该是怎样苦难的一个家庭啊。她接着写道:
“我们可以在纸上交流”。
这位妈妈的笑容美丽得像花儿,让我从刚才的震惊中缓了过来,“纸上谈兵”成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我把一系列住院健康宣教做完后,她们拿着我事先准备好的病号服,回到了病房。
可能是宝宝跟我闺女一般大的原因,也可能是这个特殊家庭的原因,我对这个患者多了一些关注。虽然沟通起来比较麻烦,但我还是愿意分担她们在住院期间的忧愁,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
孩子做完手术了,我们亲切地叫她“小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语言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现在全世界都已经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看到“小耳蜗”的光头上被厚厚的纱布包裹,我们都很心疼。她穿着小小的病号服蹒跚在走廊里,妈妈大手握小手,不经意间流露出母爱的温暖,天使的心也会被这温暖融化了。
精准地扎针输液,认真仔细地观察术后的伤口情况和病情变化,甚至晚上巡视病房时,我们都要轻轻遮住PDA,不让刺眼的光线吵醒宝宝的睡眠,所有的一切都不忍心让她再受到一点点伤害。我们期待着,并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宝宝一定会亲切地喊着妈妈,会拉着妈妈的手,活蹦乱跳。
出院了,“小耳蜗”看见我们向她挥手,她也摇了摇小手,向我们告别。看着走廊里远去的背影,我仿佛看见她后背长出了一副天使的翅膀,又仿佛看见孩子长大后,微风拂动树叶,悠然落下,她对我说:“阿姨,我听得到那个声音,很轻,很轻。”
而那时的我,依然会身穿白衣,头戴燕帽,穿梭在病房和走廊之间,重复着打针、发药、量体温、测血压等平凡的护理工作。
时光流逝,唯一改变的事情是:性命相托的重任,让我对“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职业越发敬畏。
(作者:王静,系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