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品味谢涛的新文人戏

    作者:严佳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9日 10版)

        谢涛在晋剧《傅山进京》中饰傅山。

        “新时代 新晋剧——谢涛从艺四十年原创剧目展演暨表演艺术研讨会”,近日在太原举行。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晋剧女老生谢涛演出了《于成龙》《烂柯山下》和《傅山进京》三出原创剧目,得到专家和戏迷的一致称道。这三出戏都是新编历史剧,加上以前她主演的《范进中举》,都是反映文人的,虽然人物性格、命运、经历都不相同,但她都塑造得生动感人,剧作也都很有深意,所以影响很大。而谢涛的表演也很精彩,显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让人敬佩。

        细细品味,无论是《范进中举》,还是《傅山进京》《于成龙》和《烂柯山下》,这些反映不同时期文人的戏,其主人公都有文人的共性,诸如读书入仕,经历坎坷,但却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的要取得功名,有的却放弃功名。这些剧作本身就不凡,都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及性格,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并给演员深度发挥的空间,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也过瘾。

        其中《范进中举》和《烂柯山下》是对经典的重新演绎,这种演绎赋予了剧作更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范进与朱买臣其实有共同点,那就是读书以考取功名。尤其是《范进中举》,在演绎范进在“学而优则仕”精神支撑下,执迷要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却屡试不中,穷困潦倒,终于得中却疯癫时,观之已是唏嘘。却不料锋芒一转,清醒后的范进竟然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而膨胀了他骨子里的人生欲望,他变了脸,端起了架子,对以前的穷兄弟有了猜忌和防范,所谓“一阔脸就变”,让人觉得可怜可悲可叹。这比原作只是简单地由疯及愈要深刻得多,让人看到了世态的炎凉及世俗的无情,从而让人深思文人的价值与局限及至悲哀,因而这出戏很有深意。而且《范进中举》是一出非常难表演的戏。范进既执着又迂腐,其喜极而疯的可悲、私欲膨胀的可叹,都为表演增加了难度。特别是范进疯癫时要坐人轿,于是众人搭手托举为轿状,顺坡牵驴,一任挥洒疯狂。这种表演很生动,又符合人物身份和当时情境,因而达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

        《烂柯山下》是对《朱买臣休妻》的重新演绎。这一故事,昆曲有《痴梦》,越剧有《风雪渔樵记》,并有京剧和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都讲了朱买臣和崔氏的故事。从最初对崔氏的谴责,到对她的同情,剧作家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二人的前世今生都重新做了演绎。晋剧《烂柯山下》对崔氏加了很多笔墨,对朱买臣只是其中《离家》《还乡》两场写得比较充分细腻。也就是这两场戏,给予演员更多的表演空间。在《离家》一场中,微醉的崔氏借着酒气向朱买臣发难,朱先是小心翼翼地端来小米粥,后在崔氏的挤兑下越发羞惭,“低头把气咽,理短勿多言”。面对崔氏要休书,他还是劝其再熬一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这种劝解太过苍白,在崔氏后悔、抱怨下,朱开始回忆二人曾经的美好与和谐,但在崔氏“今天休了,明天就能嫁出去”的刺激下,朱终于大怒,写下了休书,随后破门而出,离家而去。这一场,谢涛将朱买臣从无奈到忍耐,从劝说到动怒,一步步地将朱买臣的心路历程揭示在观众面前,并通过传统程式的蹉步和跪步,以及水袖、髯口功等展示了演员的过硬技巧,因而备受观众欢迎。

        《傅山进京》中的傅山是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名士,他提出的“明亡于奴,非亡于满”可谓振聋发聩,揭露了民族劣根性,也对古今的官场作了鲜明的讽刺。而他与统治阶级“和而不同”、宁死不称臣的态度,可谓潇洒飘逸,遗世独立,充满文人士大夫的道义与担当,令人敬佩。剧中的《雪夜谈书》一场,傅山与康熙彼此心照不宣,借论书法而谈到治理国家,富有深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之道,与为人之道何其相似。在傅山被抬到大殿逼着向康熙谢恩时,谢涛用了蹉步和跪蹉来表现傅山的抗争,在被推倒宣称跪下谢恩时,只有无奈地苦笑,不甘心地说出以前评价康熙书法时说的话“未得正脉,难算逸品”,讽刺康熙此举不够磊落。这些,都极为符合人物个性。最终“一任清风来又去,心如周柏远红尘”,“他坐龙廷我行医,一场对弈却相知。和而不同养正气,重归故里赋新诗”,一个清高却又拥有铮铮傲骨的、在武侠小说中赫赫有名的傅青主的形象鲜明地站立在舞台上。满头白发的傅山,让谢涛塑造得潇洒倜傥,飘逸超脱,让人难以忘怀。

        于成龙又被称为“于青菜”和“于糠粥”,是天下第一清官,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享誉剧坛,而且被多剧种移植。但谢涛却另辟蹊径,演出了一个被罢了官却热心为民的于成龙的形象,在晋剧《于成龙》中,于成龙“为而不争”的坦荡胸襟,对个人私利的淡泊,为百姓、家国之事而奔忙的精神,都活灵活现,感人至深。而且于成龙在被冤屈罢官的情况下,还能抛却个人恩怨,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解难,“一己清廉休自满,普渡众生宿愿偿”,足见其境界之高。在“单骑上山”一场,于成龙和苏小憨、差役三人打凉伞,鸣钢锣,骑跛骡,摇葵扇,悬壶酒悠哉上山的表演,既妙趣横生,又诙谐幽默,充分体现了于成龙的乐观向上、和庶民百姓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个性,又喜剧色彩浓厚,将戏曲的趣味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光极具观赏性,也调节了全剧紧张、严肃的气氛。此外,于成龙只身“挡马”这一套动作,也是将传统的跪步、蹉步等程式化的步法加以融汇,既体现了于成龙情况紧急中的奋不顾身,也体现了谢涛扎实的艺术功力。谢涛将布衣于成龙这一人物树立在舞台上,不仅使自己又有了一代表作,也为中国戏剧画廊增添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谢涛是女老生,不少剧种都有乾旦和坤生,虽然都说让人听不出是男或女是最大的成功,但在我看来,区别还是有的。相对而言,谢涛还是很出色的,几乎没有雌音。无论是大段的核心唱段,还是与对手剑拔弩张的对唱中,都舒放自如。在唱腔特色上的兼容并蓄、自成风格,深化了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和主题表现。

        谢涛表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对晋剧唱腔的继承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谢涛的唱腔是在学习晋剧祖师丁果仙的基础上形成的,她还学习了其他老师的风格,吸收了其他剧种唱腔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她扮相潇洒儒雅,有点像越剧的女小生,但却是唱老生,尤其是须生饰士大夫或士人角色的唱腔,就更具磁性、张力和韵味。不管是叙事的婉转,还是抒情的悠扬;不管是二性的字斟句酌,还是流水的高亢激昂,只要她一开腔,就把观众带入一个特殊的情境,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新编戏唱腔设计得很高,拐得也多,以京剧为甚。但谢涛这几出戏好像没有这个毛病,没有故意唱高腔博得观众掌声,而是据人物需要,唱得声情并茂,演员表演显得不那么吃力,观众看着也舒服,我认为这也是戏剧欣赏的最高境界。

        (作者:严佳,系媒体人)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