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重点区域秋冬季期间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0%以上。抓好秋冬季污染治理,就抓住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牛鼻子”。日前,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社会关切进行了回应。
问:与去年相比,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攻坚方案有哪些调整?
答:《方案》聚焦了影响秋冬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立足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同时强化组织保障,严格监督执法。
措施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更加强化依法依规,坚决反对“一刀切”,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没有涉及。
二是更加突出科学施策,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各地根据《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企业分类分级管控。
三是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
问: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城市秋冬季攻坚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答:既要考虑与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相衔接,又要充分考虑各地工作实际和可操作性。依据各城市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值与过去两个秋冬季累计下降幅度分别进行分档,设定各档改善目标: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越高、累计下降幅度越小、本秋冬季目标越高;同时,适当考虑各城市减排潜力,污染重的多削减,改善幅度小的多削减,重点城市多削减。三项改善目标之和作为城市的空气质量总目标。在各城市2018-2019秋冬季重污染天数的基础上,各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幅度等同于PM2.5浓度下降幅度,设定重污染天数目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PM2.5浓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6%。
问:在减少排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方案》强调标本兼治,其中,“本”就是指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度治理。为此,《方案》提出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一是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地按照已出台的钢铁、建材、焦化、化工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案要求,细化分解2019年度任务,明确与淘汰产能对应的主要设备,确保按时完成。
二是推进企业集群升级改造。各地结合本地产业特征,针对特色企业集群,进一步梳理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发展规模及结构,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实施治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
三是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各城市根据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土地、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等要求,进一步明确“散乱污”企业分类处置条件;提升改造类企业要对标先进企业实施深度治理;坚决打击遏制“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异地转移等反弹现象。
四是高标准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各地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帮扶,选用成熟先进的技术,严防“豆腐渣”工程。要严格开展评估监测,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全面满足相关要求的才能认定为超低排放。
五是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工业炉窑管理清单,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加大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力度。
六是强化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在家具、整车生产、机械设备制造、汽修、印刷等行业,全面推进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黏剂等替代;按照“应收尽收、分质收集”的原则,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等。
(本报北京10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