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开启“双龙探极”时代

    ——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即将启程

    作者:本报记者 杨 舒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5日 16版)

        停靠在深圳蛇口码头的“雪龙2”号。本报记者 杨舒摄/光明图片

        红船身,白船顶,10月14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停靠在深圳蛇口码头,首次向公众亮相。10月15日,它将先行启程,与随后出发的我国南极科考功勋船——“雪龙”号共同前往南极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徐世杰告诉记者,本次考察开启我国首次“双龙探极”,开拓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新格局,使我国南极考察的科学监测考察水平跃上新台阶。

    “双龙”配合执行四站任务

        由于“双龙”助力,与以往相比,第36次南极考察队人数再创新高。记者了解到,根据考察总体方案,本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105家单位的413人组成,其中自然资源部属单位队员223人,其他部门或单位队员190人。

        在考察内容上,本次考察偏重于南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考察监测和研究,如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介绍,“我们将以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根本遵循,通过科学考察掌握南极变化对全球影响的趋势,提高我国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参与南极全球治理。”

        在考察路线上,本次考察实施两船四站考察任务。“雪龙2”号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考察作业,随后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雪龙”号于2019年10月22日由上海出发,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后程回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根据考察计划,本次考察将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陆地、空中、考察站等平台,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多学科联合科学观测,实施我国南极第五站——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前期工程、开展业务化观监测、实施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完成基建收尾及站区环境整治以及常规保障、物资运输等多项工作。

    “雪龙2”号首担科研重任

        在码头现场,记者看到,“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与人们熟知的“雪龙”号宽度接近,但长度上短了44.5米,相对显得更为小巧。

        “这正是‘雪龙2’号的独特之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介绍,此前航行多年的“雪龙”号,本是一艘不具备科考功能的运输船。我国购入后,对它进行了多次改造,目前它承担了奔赴极地、物资运输和科学考察的多项任务,破冰和科研平台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雪龙2”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专业的极地科考船”这一目标。“个头小意味着机动性更强,能够到达更多海域。因此,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载货能力,船体较短,破冰能力极大增强。所以,‘雪龙2’载货能力不如‘雪龙’,但破冰能力和科考平台能力更为突出。二者可以互为补充。”

        记者了解到,“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船上可搭载科考人员和船员共90人,续航力为2万海里,自持力在额定人员编制情况下可达60天。其艏向能在覆盖有0.2米厚积雪的1.5米厚冰层上,以2至3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艉部破冰可突破极区20米厚的当年冰冰脊,并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能全球无限航区航行,不易被冰雪困住。同时配备有动力悬停装置,可以在九级风浪下,保持海中静止不动,将极大提高科考人员进行监测操作的精准性。

        “‘雪龙2’号也可以说是一个移动的海上实验室,将成为考察队的重要科研平台。”赵炎平说。船上共设有环境信息室、物理实验室、第一通用实验室、第二通用实验室、重力仪室、低温实验室等多个科学实验室,面积达580平方米。同时配备有月池和月池车间,用于水样和浮游生物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艏部甲板区上,还预留了集装箱实验室的布置空间,以方便临时性的实验需求。

    先进装备悉数入驻“双龙”

        本次南极考察,不仅有“双龙”给力,同时,也有许多新的科考技术装备入驻。徐世杰评价,在考察监测和探测能力上是一个“质量的飞跃”。

        记者看到,在“雪龙2”号的船底,有一个底部声学探测区。目前已安装了深水和浅水多波速、浅剖、鱼探仪、ADCP和全方位声呐等多种声学探测设备换能器,并配备有240道地震探测系统,可以对水下10~8000米进行探测,满足极地海底深部的大面积精细化探测和油气资源评估需求。

        在航空保障方面,具有可覆盖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区域航空保障能力的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将再次同赴南极考察。“雪鹰601”可搭载多种科学观测设备,是高效的科研平台,集快速运输、应急救援和航空科学调查于一体。本次考察队也为“雪龙”号配备了Ka-32重型直升机“雪鹰102”号、为“雪龙2”号配备AW169中型直升机“雪鹰301”号。三架直升机的加入,为我国极地考察建立了船载直升机基本保障能力,将极大提升考察队在极区环境飞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后勤保障及运输能力。

        此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也将首次应用于本次南极考察的陆地考察。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作为一款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南极2”号可在-41℃工作,能有效发挥水陆两栖、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和较强的机动运输能力,并配备有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可承担人员物资运输,濒海海域、冰盖、陆地探路、人员设备搜救脱困等任务。在考察队专家们看来,以上这些“神器”将使我国极地考察更加立体化,极区覆盖网格化。

        (本报记者 杨 舒)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