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增强思政教育“微力量”

    作者:王睿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8日 14版)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以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信息载体和传播途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撬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杠杆。“微思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呼应当代大学生特点而应时而生。

    挖掘微思政的思想内涵

        在“互联网+”驱动下,“微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思路的拓展、理念的转变,对“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碎片化特征着力落实思政教育成果,实现具体化和日常化?如何让“微思政”教育内容“接地气”,实现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融于细微、化于无形?又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争得话语权?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微思政”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地,“挖掘”与“融合”无疑是“微思政”教育模式开展的重要方法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微思政”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资源,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承载形式,以日常化、具体化的对话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思想、人生态度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微思政”主要有三个优势:第一,交互性。“微思政”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互动与交流,体现“人人即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与被实施者之间实现了平等的交互式体验,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表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第二,细微性。“微思政”的细微性主要体现在以朋友交心的方式含而不露地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教育和引导,让思政教育更灵活、亲近、细腻。第三,渗透性。“微思政”是隐性教育,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育者将思政教育成果以“碎片化”和“微言大义”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同时,“微思政”教育离不开资源的积累。资源要丰富、立体,具有影响力、说服力、时代性、有效性,深入挖掘地方深厚文化底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价值导向、道德规范、文化滋养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依托地域特色,挖掘地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牢固学生的思想阵地。

    推动微思政的多重融合

        美国《连线》杂志前任主编克里斯·安得森提出“长尾理论”,在新媒体时代极具实用性。如果把传统思政教育比作长尾理论模型中的“头部”,那么“微思政”可以看成是“长尾”。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思政教育传播形式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合使得“微思政”长尾化传播更灵活、快速和立体。

        高校开展“微思政”,依托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教育平台。首先,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一个思想政治学习专栏或者专建一个独立网站,用于同学们思想教育学习;其次,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高校“微思政”传播平台主要依赖于微信、微博等,对学校有关思政教育的微信和微博的关注有利于微平台建设;最后,思政教育学习APP及小程序的开发、监督、管理等也对“微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重要作用。

        微产品在形式上的融合,可以通过建立主题教育专题栏、经典著作库、网上展览馆、竞赛活动等方式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还可以微电影、微视频、动画等网络文化形式实现隐性的思政教育。微产品在内容上的融合,可以根据每个学校专业集群的定位,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中,这既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又是时代成果的展现。

        必须强调的是,增强思政教育“微力量”是师生互动良好局面的有力保障。学校要培养一支有力的工作队伍,将学校各级政工干部、思政老师、网络负责人员、学生党员等力量融合起来,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提升自己。

        (作者:王睿,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