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日前,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青土村,接受精神洗礼。
坐落在香曲河畔的青土村,距离囊谦县城6公里,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进步农民的一次举动,让这个村庄有了特殊的意义。
1955年10月23日清晨,在青土村一间破旧简陋的礼堂内,号门永忠、尕玛公保、俄沙多杰、尕哇东周4名村民,在解放军战士的领读下,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这宣告了玉树州第一个基层农牧区党支部的成立,也掀开了党在玉树藏区发展壮大的第一页。
此后,即便是在匪患频扰的岁月里,红色的党旗和鲜艳的国旗始终在青土村飘扬。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1000多亩农田灌溉困难的问题,青土村党支部带领广大村民苦干三年,建成了5公里长的饮水工程,提高了农牧民的收成,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2015年,青土村被列入全州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项目。首批入党先驱的光荣事迹、修建“红旗水渠”的伟大创举,在新落成的党性教育基地场馆内被一座座雕塑生动还原。青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村”。
但那时,这个红色村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因为耕地、草场少,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全村365户1628名村民中,贫困户就有75户358人。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青土村的党员干部不等不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利用临近县城的优势,村里建起了占地35亩的蔬菜基地,建设温棚15间,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投入40余万元购买收割机、种子和化肥,打造黑青稞和蕨麻种植基地;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帐篷度假村,让一部分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土村党支部书记桑都说,水电路通到了家家户户,村里建起了小学,村民们住进了坚固整洁的新房。村容整洁有序、民风淳朴文明、生活宽裕富足的青土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自身变美变富的同时,青土村也见证着党组织在囊谦县的发展壮大。县委组织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共有党组织169个,党员3732人。各级党组织时时处处树标杆做表率,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9月20日下午,一堂生动的党课在青土村全州党性教育基地拉开序幕。台上讲得认真,台下听得投入。讲课的是囊谦县委书记张琨明,听课的是全县的各级党员干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土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始终发扬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克服了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个困难,闯出了一条具有囊谦地域特色的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新路子”。张琨明说,全县的党员干部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新的契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不当甩手掌柜、不高高在上,既要自己动手带头干,还要想办法带着群众一起干,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谱写囊谦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尚杰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刘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