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赤诚之心 奋斗之力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李丽霞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30日 05版)

        二○一九年国庆前夕,八十五岁的陈念麟(中)与儿媳方惠敏(左)、孙子陈颖智来到银川贺兰山体育场,和银川客运段职工一起参加“我与国旗同框”活动。资料图片

        和儿媳、孙子一起站在国旗下,高唱起《我和我的祖国》,85岁高龄的陈念麟心潮澎湃。这位亲历了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的思绪顺着眼眶的泪珠,飘回了61年前。

        1958年9月,25岁的唐山青年陈念麟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风尘仆仆地来到广袤的大西北。

        “从老家出来,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换了多少次交通工具,步行了多少公里,只记得离开家的时候满眼都是青山绿水,走到后来就剩茫茫戈壁了!”和他一起的,还有一位活泼开朗的上海姑娘——他的妻子张朝仁。

        此后,夫妻俩像荒漠上的劲草一样,深深地植根在贺兰山下这块浩瀚而辽阔的土地上,再也没有离开过……

        1981年开始,他们参与了包兰铁路的绿化、治沙等诸多工作。“那个时候野外一片荒芜,目光所到之处,不见一点青绿,真正是风吹沙跑。你看看现在,车窗外麦草方格是那么醒目!”直到现在,陈念麟依旧会和老伴儿一起,在闲暇之余乘着火车,穿越那些记录着青春的轨道!

        1990年,在老人的悉心培养下,时年19岁的小儿子陈铁松应聘进入刚刚成立的银川客运段,光荣地成为一名铁路工作者。陈铁松说,让他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是,自己是第一批担当银川至北京177次旅客列车乘务工作的人。

        “这张照片,是我和青龙桥的第一次相遇。就是这次相遇,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陈铁松拿着的,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古老的绿皮车、破旧的站台……处处都是历史的印记。

        陈铁松说,关于青龙桥、关于詹天佑、关于京张铁路,这些深深烙在骨子里的符号,是干了一辈子职工教育工作的老父亲打小就告诉他要记住的,这些故事里,全是中国人的骨气。

        也正是热爱这份事业,陈铁松与和他有着同样追求的妻子方惠敏走到了一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绿皮车,到现在夫妻俩各自值乘的25G型空调列车。他们用厚实的脚步,丈量着奔跑在钢轨上的人生。

        2017年,陈念麟年仅19岁的孙子陈颖智入职银川客运段,时隔27年后,陈颖智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的锦绣山河间,亲历着强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铁路家庭,从修建铁路的爷爷奶奶,到我的列车长父母、铁路信号工姑姑、铁路警察舅舅再到列车员我自己……一家三代十五人,每一个人的背影,串起了一道历史长河,记录着宁夏铁路从无到有、从小慢车到即将进入高铁时代的历程。”陈颖智太熟悉铁路了,他说:“曾有人打趣,说我们家人聚在一起就可以开一列火车。”

        70年,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家庭早年的艰苦和奋斗,也能感受到现在的幸福和满足,更能清晰地看见一家三代在历史传承中的使命和担当。

        (本报记者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李丽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