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广州,汕头,韶关——1964年至2019年,一个辗转分离多地的小家庭,孕育成长为一个“四代同堂”之家。从“小家”到“大家”,它生于营房,在祖国的建设中,历经艰辛、为国效力。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它勇立潮头,勤劳致富。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55岁的李红翼,感怀于生在这个家庭的“小幸福”与“大担当”。
1966年,李红翼的父亲李文祥调到原广州军区空军机动雷达营,1970年又随所在部队调到粵北韶关市,家属也随队到韶关安置在机械厂,三姐弟在十几平方米的单人宿舍度过了童年。由于父亲经常在外执行任务,母亲陈秀珍先后在机械厂开吊车、做仓库保管员,时常要上夜班。年幼的李红翼协助母亲做饭、种菜、养鸡、砍柴、打煤球。即使房屋逼仄漏雨、鼠虫猖獗,一家人也总算有了固定的落脚点。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母亲勤俭持家,忠厚实干,单位仓库上百种不同规格的钢材,她摆放得整洁有序,每种钢材的吊卡标识清晰,账目从无差错;丈夫孩子的衣物,她缝缝补补,长的改成短的,宽的改成窄的。
在父母的栽培下,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红翼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到服装厂做杂工、炊事员、商店营业员等,不挑不拣,吃苦耐劳。1985年考入工商银行做营业员后,她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感受到经商大有作为,不仅可以为家庭奔小康奠定基础,还可以为国家四个现代化作贡献。1999年,她辞职下海,成立了一家电器公司,跑遍粤北各县区,还聘请了一批下岗员工。随着她不辞辛劳地开拓业务,诚实守信地经营,生意越做越兴旺。
在生活逐渐奔小康的同时,李红翼姐弟也各自成家立业,培育了优秀的年轻一代。近几年,父母亲和三姐弟各自的小家庭一起搬进了三栋毗邻而居的别墅,四代人朝夕相见,闲时散步健身,种花斗鸟。
2017年,李红翼的父亲过世,但他留下的家庭回忆录,仍不时激励着后辈们学习实践,担当有为。正如他曾写下的那样:“我在军队干了28年,转入地方12年又从头学起,没有多少时间顾家。我们家庭能这样和睦兴旺,是家庭成员的辛勤劳动,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我说这就是我为国你为家,有国才有家。”
(本报记者 王忠耀 本报通讯员 吴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