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调查:

    在担当中历练 在尽责中成长

    作者:郝文斌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30日 16版)

        大学生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基本看法的情况调查

        大学生对“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变化”基本看法的情况调查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当代青年是与互联网共生的一代,他们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如期实现。为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黑龙江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课题组选取全国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历时8个月,抽样调查了近2400名大学生。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大学生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坚定文化自信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人文交流、参与文明对话。

        调查显示:大学生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倍感自豪

        调查显示,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这一问题,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它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问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时,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很有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青年学生普遍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调查显示,在问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时,近八成大学生认为国家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问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改变最显著的方面”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物质生活更加富裕,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可以得到很好满足。认同“从学校走向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在集体中通过自身努力奋斗”的学生超过八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上,当代青年大学生很好感知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并普遍愿意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集体发展潮流中。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积极向上,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保持一定警觉

        调查显示,经过高校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在我国依法治国取得的成效方面,75.2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认为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深入人心。

        当代大学生的民主与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西方“民主”的本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62.99%的大学生认为西方民主具有虚伪性。在问及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负面评论对自身产生哪些影响时,半数以上大学生表示能够“理性看待此类事件,不受影响”,近四成大学生会探究事件真相,做出合理判断。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逐渐增强,对西方等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心态

        作为文化交往共生、文明交流互鉴最具活力的群体,近八成青年大学生表示愿意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在深入访谈中进一步发现,只有少数大学生混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外青年人文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青年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在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文化方面,坚决抵制过“洋节”的占12.7%,主张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的学生占半数以上,还有25.99%进一步指出,应该在包容对待的同时,大力弘扬推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思考与建议: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领、发挥文化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铸魂育人作用。一是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发展。从大学生最困惑的思想问题和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进一步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增强“四个自信”。二是让大学生在国家、社会和集体中找到奋斗坐标。从大学生所思所盼所忧中明晰“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使自身的真才实学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争做永立时代潮头的开拓者、奋进者和奉献者。三是激发学生融入社会舞台的主体自觉。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应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爱国情怀外化为行动自觉,比如创新创业、“三支一扶”、挂职锻炼、教育扶贫和社会调查等。通过自身辛勤、诚实和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增强才干、开阔视野,在实践自省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练就过硬知识本领和实践本领。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一是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应同向而行。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进行课堂导入,以相关时事热点为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多媒体、慕课、翻转课堂等载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平台,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二是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养成。在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网络虚拟空间中,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辨并抵制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三是完善法律规章推动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落细落小落实。

        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濡化作用。一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机融入。大力挖掘以校风校徽、校歌校训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利用校史资料和学校博物馆集中展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办学理念、悠久传统和名师风范,在师生当中树立和发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充分发扬家庭文化中所体现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二是加快实现话语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处理好理论话语、教材话语、学术话语和教学话语之间的转换,善于发现并运用大学生身边的新素材和新载体,推出一批展现爱国主义、改革创新、永久奋斗和自强不息等中华文化特质的文化产品;支持大学生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他们在文化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三是实现主流文化产品的智能精准传播。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为大学生画像,挖掘和分析其在网络学习、社交、娱乐、购物等过程中留下的海量数据,及时跟进并描述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

        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合力。一是推进育人主体之间的有效衔接。坚持育人为本,完善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格局,加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着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文化、科研育人,班主任与辅导员在管理、资助和服务育人等方面的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走进社区街道、事业企业单位等舞台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切实实现理论自觉与实践养成的相互转化。二是加强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教育。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典礼、军事训练、主题班会、入党入团宣誓、团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典礼以及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仪式感,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全媒体交流平台。成立校内外合作的全媒体中心,加快实现报纸、广播、电视和“两微一端”的融合发展,主动创设议题,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引导青年大学生情感走向和兴趣分布;积极关注并及时回应大学生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和热心人。

        (作者:郝文斌,系黑龙江省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智库首席专家。课题组成员:黄嘉富、周汉杰、杨月荣、张鹏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