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8日 星期六

    壮美中国的时代画卷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刘坤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8日 04版)

        大庆石油大会战实景还原。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时代变迁。本报记者 安胜蓝摄

        女排精神展厅。

        安徽小岗村签订“大包干”契约实景还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夏塔古道草原。资料图片

        如果要选一个地方,用一天时间看遍中国,此刻的北京展览馆绝对是一个合适的去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正在这里举行。在面积约15500平方米的“时光隧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壮美身影和铿锵步伐。

        湖北省浠水县最早的农业合作社社员大会场景,辽宁省盖平县“太阳升”集体农庄举行建庄大会……在成就展的“屹立东方”部分,两张老照片吸引了不少目光。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强调把注意力更多转向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自此,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发展,进一步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继续向前,会看到“北京电子管厂车间一角”“新中国第一张铝板生产成功”等老照片。1956年10月,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电子元器件厂,它改变了中国电子管和电灯泡钨丝等依赖进口的局面。1956年11月,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大型轻合金加工厂,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标志着新中国铝加工事业从此起步发展。

        在这些老照片里,我们还能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现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秘密签订“大包干”契约。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展厅里,4张经济特区的俯瞰图显得非常有冲击力。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后改称经济特区。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是首创,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客观需要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之后,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促进了工业积累。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走向复兴”,我们可以看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精准扶贫”“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等关键词和相关照片。它们是对新时代的回答,是对中国梦的追寻。

        在这个“时光隧道”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的气象。我们的经济更有活力了,我们的家园也更美丽了。

        “以前的龙须沟竟然有这么多污泥和垃圾。”展览现场,两张关于北京龙须沟的黑白照片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据介绍,1950年,北京市政府领导群众仅用半年时间就清理了龙须沟内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沟和沥青道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臭水沟变成了美好家园。

        展厅里有一幅“毛泽东在杭州考察林业”的黑白照片,照片里手扶小树的毛泽东笑容灿烂。1956年3月,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8月,毛泽东号召,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随后,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

        一边是莽莽荒原,一边是林海松涛,观众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同一个塞罕坝。1962年1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经过50多年建设,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筑起了一道护卫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绿色屏障。

        回溯70年,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基本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治理。1972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成立了一批环境保护相关机构;197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1978年11月,“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建设;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今的中国,称得上“壮美”二字。因为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个文明古国更加深沉雄壮。因为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这片东方土地更加美丽多姿。

        因为她,我们安居乐业。

        (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陈海波、刘坤)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闫汇芳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