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

    民族歌剧《沂蒙山》感动千万观众

    作者:本报记者 刘平安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09版)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中,大幕缓缓落下,台上演员们激动相拥,台下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场。一直沉浸在歌剧情绪中的观众刘建业说:“手都拍麻了,但是停不下来,感觉哪怕停一秒钟都对不起他们的完美演出,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惊喜,真的太精彩,太震撼了!为主创团队点赞,为祖国点赞。”

        9月24日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山东出版集团联合出品并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用歌剧讲好沂蒙故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37年到1949年的12年间,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共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的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令人动容的英雄人物。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继承军队和人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革命传统,山东歌舞剧院主创团队历时两年,先后6次到沂蒙山进行创作采风,反复重温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深切感受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深情厚谊和无限忠诚。故事创意和剧本经过10余次座谈研讨、9次重大修改,最终决定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用心用情讲述了一段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沂蒙故事。

        歌剧《沂蒙山》中,有为掩护八路军伤员以命换命、挺身赴死的村长孙九龙;有为保护百姓引开敌人壮烈牺牲的新婚丈夫林生;也有为了保护八路军遗孤,自己儿子却惨遭杀害的英雄母亲海棠……沂蒙故事既感动了每一个演员,也感动了万千观众。

    用细节呈现“山东味儿”

        “自2018年12月成功首演到参加国家大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演前,《沂蒙山》的各种不同版本在山东省内外演出了68场。”总导演黄定山介绍,“我们常说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戏的成熟要在剧院最后完成,实际上就是说一部戏的成功与否要接受观众的检验。68场演出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听取意见,不断地打磨、修改和完善。国家大剧院的首场演出是修改最多的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每一次演出,我们都力求尽善尽美地呈现给观众。”

        在宏大的舞台布局中,每一个道具,每一个走位,每一个唱腔,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至关重要。《沂蒙山》追求“浓烈、鲜活、深刻、壮美”的内容特色,具体说,就是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浓郁的山东特色、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壮烈的革命故事。作为一部讲述山东沂蒙故事的歌剧,《沂蒙山》吸收了大量的山东民间音乐元素,尤其是《沂蒙山小调》。

        “一双鞋子针儿密,一针一线记心里。”“红枣甜,煎饼香,推着小车送军粮。”“书香已被炮火染,安逸的心难再平静。”……一句句唱词,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军民之间的情感,而且朗朗上口,带有浓浓的“山东味儿”。

        《沂蒙山》整部歌剧分为6幕,共有40个唱段,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男女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混声合唱等,并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同时,歌剧还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等融入伴奏乐队,让观众陶醉在山东特色的音乐旋律里。该剧作曲栾凯介绍:“在创作中,我们立足齐鲁大地的地域特色,吸纳了大量山东艺术元素进行艺术再造,《沂蒙山小调》与全剧音乐的完美融合呈现出了独具山东特色的歌剧。”

        剧中不仅呈现了山东军民的抗战场景,还展现了沂蒙百姓碾谷子、摊煎饼等生动祥和的日常生活。此外,山东快书、山东秧歌等艺术形式的穿插出现也常常给人带来惊喜,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还充分展示了山东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特色。

    在感动中理解和传承沂蒙精神

        观众张圣泽说:“这部剧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人印象深刻,从主演的独角戏、对手戏到大场面中群演的每一个微小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两个孩子和群演中的老人,都带给人很多惊喜,也让我多次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在眼泪中,灵魂得到了洗礼。”

        剧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场景还有很多:在敌人扫荡、扬言放火烧山洞的紧急关头,沂蒙百姓与八路军伤员争着赴死;面临鬼子围剿,八路军掩护百姓先走,拉响手榴弹……在高亢激昂的演唱和呐喊声中,“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已然融入了观众的心。观众所能回报的只有眼泪和让心灵震颤的掌声。

        《沂蒙山》中既有英勇赴死的大无畏,也有面对生离死别的矛盾挣扎。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立体的,像历史原型一样真实感人。《沂蒙山》让人在歌剧中理解沂蒙精神,并内化于心。

        (本报记者 刘平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