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949年4月,百万雄师渡过长江的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挥笔写下那首荡气回肠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此前一个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赶赴北平,进驻香山。香山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首站,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革命纪念地。在新中国启航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让这个东方古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一个建党98年、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其保持生机活力的“秘诀”究竟在哪里?98年来,党的历史方位、党员队伍、外部环境、时代特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始终如一,且越来越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系统深刻的理论总结,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不仅精准回答了世人的疑问,而且以其突出的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成为我们党新时代武装全党、推动实践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回首7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启航于嘉兴南湖的红船始终劈波向前,坚定不移。不管党情、国情、世情如何变化,红船精神一直是我们党鲜明的底色、不懈的追求。在强国富民的“大考”中,党带领中国人民交上了令世界瞩目的答卷。
“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19年,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能成为思想的引领、精神的旗帜、前进的动力、开路的先锋。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正是凭着这股精神,我们党用理论和实践一次次证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能”。
再一次,我们驻足香山。在双清别墅的游客留言本上,写得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我想入党”……
文字虽简单质朴,但我们听到了火热的心跳声。
“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建设史、40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记录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一部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圈粉无数,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通过许多珍贵影像资料,还原了七十年峥嵘岁月,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70年沧桑巨变。秉承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洪流中砥柱中流,在人民的选择前众望所归,在实践的检验下淘沙成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到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气势如虹。
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中国全面迈向现代化,中华民族重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不仅如此,历史还冷静地把一条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展现开来,反复印证,不断强化。这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面向未来,我们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明确,这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验正走向高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9月20日,新华社发出一条电稿,题为《从屈辱走向荣光——“中国水电之母”吉林丰满水电站焕发新青春》。文章说,位于吉林市的丰满水电站,始建于1937年,在日伪的残暴奴役下,6000多名劳工葬身于此。直至日伪投降时,大坝也未完工,留下一个烂摊子。新中国成立以来,丰满水电站累计向全国输送了2000余名水电人才,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水电摇篮”。如今,走过近80年历史的老坝已经拆除完毕,其下游120米处,一座新坝已经落成,首台机组于9月20日投产发电。
从屈辱到荣光,丰满水电站矗立在松花江上,见证着国家走向富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新中国70年来,百废俱兴,日新月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历史足以令人自豪。但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9月3日,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战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所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是好的,但国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我国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办好自己的事情。
办好自己的事情,需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坚强队伍。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磨意志、长才干,增强斗争的本领,在历练中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毫无疑问,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只有充满自信,才能迎难而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主线,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唯有斗争,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作者:张焱、钟超、赵明昊、陈城;学术指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 郝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