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草原系。
他创建了草原分类体系,将全球的草原类型纳入到一个分类系统之内,各有归属。
他提出的畜产品单位指标体系,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技术,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帮助大批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他建立的草地农业系统,在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
作为我国现代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任继周潜心草地农业教育与科研70余年,带领团队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任继周出生于山东平原县。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儿时的他几乎是在迁徙中度过。因为从小营养跟不上,身体不好,任继周中学时就立志“改善中国人的营养结构”。1943年,任继周就读于中央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经老师王栋教授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先生邀请,任继周受聘于兰州西北国立畜牧兽医学院,从此,开始了扎根一辈子的草原生涯。
“年轻时,我有种浪漫主义思想,非常向往辽阔的草原。”任继周说。然而现实中的草原调查,却与浪漫不沾边。1950年,任继周到兰州西北国立畜牧兽医学院报到,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参加盛彤笙组织的西北草原调查团。作为甘肃团的一员,任继周带着全校唯一一台蔡司相机,历时6个月,跑遍了甘肃的草原。当时,一天三毛钱的食宿标准,店家大多提供汤多面少的面片子,菜是腌制的咸韭菜。来西北之前,任继周在南京特意学过骑马。这次草原调查也派上了用场。调查团到达甘南时,藏族群众牵来一匹铁灰色的马。任继周照常上马,朝马屁股一鞭子打下去,马儿飞奔起来。“我当时只想着身上带的相机别摔坏了,其他的什么都顾不上了。”任继周说。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但这次草原考察,让任继周非常兴奋,更加坚定了扎根甘肃的信念。甘肃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再到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这是草原工作求之不得的地方,我可不能放过这块宝地。”任继周对记者说。
回到兰州后,任继周草原研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草原类型的分类方法。气候、土壤、植被三层结合的分类方法分类系统精确稳定,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可以囊括全球草原类型的分类方法。“不在甘肃,我没有这样的思想和勇气。”任继周说。紧接着,他又建立草原生产水平的评定标准,在牧区发展季节畜牧业、划区轮牧、草原改良等学术思想。
随着对草原的深入了解,任继周意识到,我国牧区农村贫穷,原因不在技术,而在农业结构不合理。当时,我国农业政策“以粮为纲”,而国外的牧业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任继周开始多方呼吁,调整农业结构,提倡草田轮作。
1978年,任继周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全身心致力于草地农业的科学研究,以第一、第二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学术专著24部。90岁后,他又积极组织编写并出版《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
如今,95岁高龄的任继周仍在坚持关注“三农”问题,他认为目前中国农业伦理学任务是保留农耕文明精华,汲取工业文明的成果,熔铸构建全新的后工业文明的农业伦理观。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 本报记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