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日益清晰。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社会转型使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文化矛盾与一些文化冲突比较集中地显现出来。
凡此种种,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并立足于全球化视野和中国文化的未来健康发展,作出认真思考、冷静分析,提出建设性对策。与这种需求相对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当代语境下的文化矛盾与文化走向》一书,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该书系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结题成果,其突出特点就是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诸多问题置于全球化视角下进行分析,力求得出通识性结论。从理论结构上看,全书行文思路经历了从地方性的中国经验走向世界性的全球关照,最终又从全球视野反思当代中国文化矛盾及其求解的研究思路;而从学术价值来说,本书不仅在梳理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中国文化反思体系的逻辑路径和方法论进行了有理论创新意义的可贵探索,而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应当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迫切实践的具体操作模式,因而,全书表达了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关切。
具体说来,笔者以为,本书有三个重要的突出特点:
其一,全球化视野。应该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的时代语境,这使得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呈现出概莫能外的整体化的态势,并由此彰显出全球不同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文化的整体性与部分性、文化的全人类性与民族性等诸多维度的张力。对此,邹广文教授在这部著作中用“历时性文化的共时性承受”这一命题来指称这种文化发展现实,这就准确描述了中国当代的文化矛盾的独特性: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本来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生成的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者都同时呈现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场景之中,从而使中国文化发展“本该”具有的历时性衍变为一种在多样性文化基座上寻求跨越发展的态势,由此带来了诸如价值诉求失范以及文化生态紊乱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全球化背景来反思并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进而探求文化价值的共识、凝聚与独特性、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二,文化研究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是文化研究深化的重要前提,因为自觉的理论视角对于文化研究的价值创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邹广文教授的这部著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审视了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各种代表性流派及其主要观点,对它们进行了认真的批判性诠释。本书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立场渐变”的洞察力,体现了作者敏锐而功底深厚的文化研究的高度自觉,以此立场,在中国语境中再来分析诸多文化矛盾,自然就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使得书中很多发人深思的新颖观点水到渠成,在学术史的逻辑合理性中振奋人心。
其三,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理性关切。我认为,对现实文化的强烈关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是本书的鲜明特点之一。以本书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本问题的讨论为例,作者在书中对“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进行了辩证分析。本书提出了“文化中国”这一重大理论概念,并建构了“文化中国”的范畴系统,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一个很有理论见地的表述。作者认为,基于40年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作出建设“文化中国”的战略选择。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正在一步步显示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中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设“文化中国”,正是我们走向理论自觉的必然,这昭示着未来中国对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将不断增强。本书明确强调,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具有广阔的文化生命力,并认为,建设“文化中国”,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败。诚者斯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确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来通盘审视未来中国的文化发展,让“文化中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目标。
掩卷而思,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本书对当代中国文化矛盾与文化走向的研究,不仅基于中国语境,更兼顾全球视野;本书既富有自觉的创造性的理论探索,更追求对现实文化实践发展的关切,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文化发展战略。因而,我们应该认为,它是一部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学术力作。
(作者:李鹏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