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一项基本语言国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对推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普工作的认识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推普工作。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形成了共同语“雅言”。夏商周时代汉字系统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以汉字为载体的书面语为共同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王朝统一六国后,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分歧,施行了“书同文字”政策。到了汉代,“通语”是与“方言俗语”相对的共同语。元明清逐步形成了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近现代推行国语运动是清代官话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确立和推广,继承和发扬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适应了新中国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人类文明史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与历史悠久的文字和共同语的贡献有直接关系,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识到语言文字对维系中华文化根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推进新时代推普工作迈向新高度。
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推普工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则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标是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现在离实现目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攻坚任务极为艰巨。只要真正认识到“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普及攻坚工程实施的力度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从信息化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变来看推普工作。国家语言能力是整个社会个人语言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只有不断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才能最终实现国家语言能力的跃升。个人语言能力是由国民个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母语(方言)和外语能力构成的。在任何时代,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都会对其生产与生活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同频共振,标准化、规范化是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目标,必须填平语言能力欠缺这个阻碍人们融入信息化时代的鸿沟。推普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条件,改进方式,丰富内容,增强推普工作面向的精准性,通过更加艰辛的努力和创新性工作,不断提高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成效。
(作者:黄德宽,系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