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以诗为桥,联通中国与世界

    ——来自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上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8日 13版)

        9月7日,四川成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徐徐迈入会场,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年近百岁的他,声音洪亮有力,“用诗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在把世界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中,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是很重要的部分。”

        “中国诗歌世界闻名,但它的传播很不容易。”许渊冲回忆起翻译李白《静夜思》的往事。圆月象征人的团圆,而国外没有这样的观念。这该怎么办?他将“床前明月光”翻译为“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低头思故乡”翻译为“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第一句中“a pool”把月光比喻成水,最后一句又用“drowned”把思乡之情也比作水,用水把月亮和乡愁联系起来。“诗歌不是简单的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文化一同翻译出去。”他说。

        这是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上的一个场景。本届活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展开交流和互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如何让诗歌承担起沟通不同民族、消除分歧、增进认知的责任,成为中外诗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德国诗人侯赛因·哈巴什看来,诗歌关乎爱,关乎一个社会的稳定。诗人们都反对战争,他们都想用人道主义的方式去化解隔阂。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诗人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他说:“这次诗歌周继续本着进一步促进人类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诗人之间的交流为宗旨,以此为人类的和平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印度诗人墨普德年少时,就曾将李白、杜甫的诗翻译成孟加拉语。在中国求学期间,他还翻译过鲁迅、艾青的作品。“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中印僧人就曾进行过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诗歌等,不断推动全球化。”墨普德一直致力于用诗歌等文学形式,架起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尼泊尔诗人凯沙布·西格代尔说,作为联结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纽带,诗歌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只以语言、文体的形态出现,更重要的是它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母亲给孩子吟唱摇篮曲,年轻人用诗歌向爱人表达情感,老年人通过诗歌向诸神颂唱圣歌。“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形式蕴含了最悦耳的音乐,被诗歌浸润的心灵并无国界之分。”凯沙布·西格代尔说。

        土耳其诗人希拉勒·卡拉汉肯定诗歌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时,也表达了一种担忧。“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网络世界,很少去听、去看、去闻,而诗人的灵感都是靠与人接触甚至亲近一草一木得来的。”她希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能静下心来耐心地读完一首诗。

        (本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