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

    李中:

    “火山口上”的打井人

    作者:本报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7日 10版)

        【关注基层劳动者】  

        刚从海上钻井平台回到陆地,又马不停蹄赶往外地进行技术交流……对李中而言,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普通的一天。

        温文尔雅的外表,平和内敛的性格,初识李中,很难把他与“钻井”“高温高压”“生命禁区”联系在一起。25年来,李中深耕南海油气生产、科研一线,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油气“宝藏”的大门。

        1994年7月,李中跨出校门,南下湛江,在南海西部勘探一线从事钻完井工作。作为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南海莺琼盆地中深层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连年攀升,能源供需形势使得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尤为迫切。如何把南海这片“宝藏”挖掘出来,成为海洋石油人的梦想。

        但这里的温度和压力,曾经是无法破解的世界级难题。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而言,高温高压“猛于虎”。钻井资料显示,南海地层最高温249℃,压力系数2.38,相当于1.25万吨的重物压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20世纪80年代,外方曾斥巨资钻15口高温高压井,结果全部失利,主动放弃勘探权益。此后的10余年间,关于高温高压领域的钻完井作业和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外国石油公司勘探失利,就代表我们不能取得突破吗?”“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区域难道真是勘探禁区?”那时起,关于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勘探领域的许多问题一直萦绕在李中的脑海,激起他不断探索的动力。

        通过深入分析前期钻井失利原因,李中发现,南海高温高压区油气勘探之难,首先难在钻井——海上高温高压钻井作业,相当于在“火山口”上打井,地层具有超大的能量,一旦控制不好,油气就会喷发出来,造成各种事故。为了攻克技术难题,李中和他的团队反复试验、应用,常常如履薄冰,夜不能寐。历经20余年攻关研发,最终集成了一系列针对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区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完井技术体系。

        伴随钻完井技术的突破,曾经被判“死刑”的南海莺琼盆地中深层迎来了勘探的“春天”——利用该体系中针对高温高压钻井安全性、井筒完整性和钻完井的提质增效等问题的四大关键技术,李中和他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钻完井的世界性难题,建成了国内首个海上高温高压气田。

        海上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的攻克,揭开了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领域丰富油气资源的神秘面纱。最让李中自豪的是,这套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高温高压区块48口井中应用成功。这套技术在国内外的全面应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21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3565亿元。

        从最初的无技术、无人才,全盘引进外国石油公司的勘探技术,到如今反向输出技术,向世界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开发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我国海上高温高压勘探的“触角”不断延伸,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飞跃。凭借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李中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进步无止境,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通过推进超高温高压领域的勘探,我们将发现更多气田,助力南海大气区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谈及未来,现为中国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的李中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