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9月16日,在第2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现场,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用规范、标准、动听的普通话为大家带来一首诗歌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借以抒发浓浓的爱国情。
从1998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9月第3周设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至今,推普周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今年的推普周主题为“普通话诵七十华诞,规范字书爱国情怀”。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接近80%,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至4%以下,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普通话作为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为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往,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普通话学习推广已由过去的“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从广西桂林来京打工的覃恒对此深有感触,“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因为普通话不好错过很多机会。后来每天晚上回去看电视学普通话。”
从全国来看,普通话在农村、民族和边远地区的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扶贫先扶志,扶志先通语”,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在四川,“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2018年起在凉山州实施。“我们的孩子们逐渐能听懂普通话,敢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交流了。”来自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的辅导员阿子约杂满怀憧憬,“学好普通话对他们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凉山,走得更好更远,走向世界!”
在新疆,“家乡小朋友的普通话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了,可以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曾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同心、同语、同行”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趣味夏令营支教活动的本科生古丽米拉·吐尔逊江的这一发现,让她惊喜不已,“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不仅仅是为了让小朋友们交流无障碍,更是为他们接触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知识与可能性打开了大门。”
“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努力实现到2020年普通话基本普及的目标;要加大推普脱贫攻坚力度,充分发挥普通话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的重要作用;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让文字‘活’起来,引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写好方块字,说好普通话,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他们的人生打下鲜亮的中国底色。”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
普通话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据悉,本届推普周期间,全国各地、各行业将结合推普脱贫攻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推普脱贫乡村行、语言文字+职业技能培训、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地方选拔、诵写讲名家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传播优秀语言文化。
(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