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
读叶辉的新著《见证辉煌——〈光明日报〉20世纪80年代人物报道回眸》(以下简称《见证辉煌》),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重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光明日报》那一篇篇掷地有声的人物报道呈现在面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在脑海里回荡,点点滴滴勾魂摄魄般打动着我。这些人物报道不仅见证了80年代《光明日报》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段辉煌历史。
《见证辉煌》将焦点对准《光明日报》十年间的人物报道,这有其特殊的意义。这不但因为一份报纸如此密集地报道人物在中央主流媒体中非常罕见,也因为人物报道是该报在改革开放头十年中最出彩的新闻报道形式。可以说,《光明日报》的人物报道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了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见证辉煌》是一部为知识分子立传的新著。该书揭示,1978年之前,中国新闻媒体在英雄模范人物报道中,把知识分子作为先进典型极为罕见。然而《光明日报》在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中,关于知识分子的人物报道不光数量众多,版面突出,影响力也极大,一大批典型人物通过一篇篇报道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个个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名字涌现出来:张志新、遇罗克、马寅初、邓稼先、蒋筑英、栾茀、韩琨、张华、陈景润、苏步青、孙冶方、夏鼐等,这当中既有在极“左”高压路线下蒙冤受难,但始终坚贞不屈的知识分子,又有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的知识分子,还有敢于冲破旧框框、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先锋,他们身上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凸显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等。《光明日报》的这些人物报道为时代立传,体现了人民的心声、群众的愿望,让广大读者听到当时社会的脉动、时代的声音。该书把这一个个尘封的往事连接在一起,犹如奏响了一段强劲的改革开放序曲,各行各业的楷模如灿烂的群星,照亮了中国的夜空,如钢筋铁骨撑起中华文明的大厦。
从人物报道中可以看出,《光明日报》不愧为知识分子的贴心人。1978年6月18日《光明日报》刊发王晨采写的通讯《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这是中央媒体第一次报道屠呦呦团队研制“青蒿素”的事迹,30多年后屠呦呦因此成果荣获诺贝尔奖。1979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开辟了“怎样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四化中的作用”专栏,通过报道和讨论,使知识分子在经历“反右”“文革”的丑化、矮化、污化之后,开始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有的成了时代楷模、大众偶像。
《光明日报》在人物报道中充满理性反思和人性的光芒,在百废待兴、万物复苏之际,用媒体力量推动思想解放。1979年6月5日发表陈禹山的《一份血写的报告——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触动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痛点。随后关于遇罗克、郭维斌、苏克芒等人物报道,唤起人们深刻反思“文革”十年浩劫,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加速冤假错案的平反进程,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光明日报》的人物报道为何常常引起轰动?《见证辉煌》一书昭示:因为每个人物的背后都蕴含着重大的社会问题。1982年12月23日一版头条刊登谢军的报道《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反映了科研人员韩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兼职,帮助企业脱离困境,接受报酬却面临牢狱之灾这个当时非常典型的社会问题,促使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科技人员业余兼职并获取报酬。此后,《追求》报道了极“左”路线下栾茀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蒋筑英英年早逝的报道,引起社会对知识分子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关注;“怀柔事件”的报道促进社会尊重教师风气的形成;《教授当上副省长后不负重托》等报道推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的提高。
总之,人物报道是《光明日报》积数十年办报经验形成的特色:用人物报道为时代立传,用人物报道记录时代的变迁,用人物报道为平反冤假错案鸣锣开道,用人物报道推动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用人物报道反映社会问题,用人物报道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用人物报道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用人物报道引导人们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鼓舞精神,用人物报道影响社会,用人物报道推动历史进步……人物报道发挥了媒体应有的信息传播以及教育、启迪、引导、鼓舞的作用。整个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的人物报道成为一个社会的风向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报道共同开启了属于知识分子的新时代。
这本书还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新闻能够成为经典,什么样的记者才真正幸福。叶辉喜欢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他很庆幸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不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能深切体会到记者职业发散出来的灵魂香味,虽然这种追寻需要付出辛劳,付出代价。记者的职业幸福感往往来自基层,因为新闻现场才是记者的主战场,到了现场才能带回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的细节,写出真实、可信、立体、充满人情味的人物报道。80年代《光明日报》的记者不到现场不写稿,采访不功利,线索和选题自己寻找,去基层时自己挤公共汽车,自己找旅馆住,自己掏钱吃饭。如今一些记者乘着采访对象提供的接送轿车,住宾馆,吃宴席,采访拿通稿,听汇报,身体是舒服了,但写出的稿件离生活远了,离基层远了,离群众远了,离真实远了,离职业的幸福感也就远了。改革开放初期,发掘和报道人物典型,不仅要有独到的眼光,还需要巨大的勇气。80年代的记者群体是优秀的,他们有高尚的情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该出手时就出手,关键时刻一声吼,为贫者言,为弱者呼,他们在写作时不溢美,追求本质真实。他们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为民族塑魂,留下一篇篇经典的传世之作。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见证辉煌》以人物报道存史,为改革开放立传。这些成功的人物报道案例是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实践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没有那时候生动、丰富的实践,就不会有这些优秀的传世作品。重读《光明日报》这一篇篇发人深省的人物报道,可以体会到一家中央媒体是如何见证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历史征程的。本书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完成的,是对改革开放的纪念。改革开放再出发,依然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巨大作用。《光明日报》这些优秀的人物报道,站到了历史的潮头,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经典。新时期的记者要继续带着新闻记者的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去创作,才能写出有价值、有深度、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新闻作品。
(作者:李骏,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